21”中隊六個,國產“風神”戰鬥機組成兩個中隊,三個“蘇…7”超聲速戰鬥轟炸機中隊,與四個“堪培拉”轟炸機中隊。而南巴聯合空軍不僅有地空導彈助陣,論戰鬥機的數量也不比印軍差多少。如果分別比較的話,主要空戰飛機鷂式比米格… 21還要多,而f…86、f…104、梟式則能與印軍其他作戰飛機相匹敵。

鑑於這種情況,印軍才做出了棄車保帥的決定,寄希望於用二線戰機儘量吸引南巴聯合空軍的兵力,而在默納利方向上則動用大部分米格… 21奪取制空權,並輔以“堪培拉”轟炸機,攻入克什米爾。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印軍一邊大力修復被破壞嚴重的前線機場,一邊派出空軍頻頻降落在阿姆利則和帕坦科特附近的空軍基地,白天飛去,夜晚又回,來往不斷,製造著兵力集結的假象。

印軍的反常舉行動立刻引起了南巴聯軍的注意,不斷傳來的情報無疑顯示印軍要在阿姆利則和帕坦科特展開軍事行動,也就是要向巴基斯坦的拉合爾和剛佔領的克什米爾發動進攻。

聯合指揮部立刻作出了部署調整,準備在這兩個地方對印軍的進攻進行抗擊。但黃曆卻有自己的想法,而且直言不諱地對聯合指揮部的部署調整提出了異議。

黃曆的思考採取的是逆向思維,即換位思考。假如我是印度人,要在這兩個地點發動進攻,會想達成什麼目的?是否有勝算?在國際輿論明顯偏向巴方一邊的時候,在亞共體的援軍即將開赴巴基斯坦的時候,向巴國土發動進攻,腦袋秀逗了,還是真的瘋了?當然,從帕坦科特進攻也可以說得通,那就是劍指克什米爾,奪取失地。但這麼明顯的軍事意圖會不會隱藏著什麼其他的行動?

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戰略佈署看似是因敵而變,但從另一個方面來說,不也是被敵人牽著鼻子走嗎?不喜歡,反正黃曆是很不喜歡這種感覺。

黃曆名義上只是顧問,但由於身份使然,他的意見沒人敢不重視。聯合指揮部經過再三研究討論,也認為他的意見不無道理。

從目前的形勢來看,印度起初解放孟加拉,順便肢解西巴的戰略意圖已經破滅,再向巴基斯坦領土發動進攻,無疑是不現實的。即便能奪取些土地,但能持久嗎,國際社會干預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援巴力量越來越強大,印度再次發動侵略顯然是不太可能。那帕坦科特呢,克什米爾不同於國際上已經確認的印巴領土,就因為存在爭議性,印軍向克什米爾進攻便不會被稱之為侵略。

嗯,經過這樣一番分析,印軍的戰略目的基本上可以確定,如果我是印度人,也會做出這樣的判斷。進攻克什米爾,佔領一部分土地,破壞巴方準備將其交給聯合國部隊和觀察員,用公投的方式徹底地、名正言順地解決其歸屬。

阿姆利則方向的印軍集結應該是一次戰略欺騙,就算不是欺騙,巴方暫時失去一些土地,也會很快再奪回來。那麼,帕坦科特就會是真正的主攻方向嗎?有了一次慎重的考慮,聯合指揮部便不再輕下結論,而是將軍隊的位置進行微調,並繼續加強了偵察工作。

努力終於有了回報,美國的衛星情報令聯合指揮部的視線轉移到了默納利這個不太起眼的地方。從衛星照片上看,這裡集結了至少四個師的印軍,甚至還有一個裝甲集團。顯然,這個情況是異常可疑的,如果作為阿姆利則和帕坦科特印軍的後備兵團,這個位置距離西線過遠了。那印軍的意圖就只剩下了一個,沿著二十一號公路向北延伸,目標克什米爾。

眼前豁然開朗,迷霧散去後一切都昭然若揭。印度現政府不能承受失去克什米爾的政治打擊,而巴基斯坦在實際上已經失去了東巴,更加不能接受失去這個抵償的代價。克什米爾,這才是關係到雙方最重大利益的所在。

!#本章節由網書友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