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部分(第4/4頁)
章節報錯
守公孫康在樂浪郡南另設帶方郡,三國曹魏於正始五年(244)滅公孫氏。這樣,從漢元封三年(前108)一直到魏晉四百年間,中原王朝都控制著遼東半島和朝鮮半島北部,實行和內地一樣的郡縣制度。先進的漢文化及典章制度由此直接輸入朝鮮半島,並影響半島以外的其它地區。
晉末喪亂,五胡入主中原,遼東半島和朝鮮半島北部在戰亂中逐漸脫離中原的控制,但是,朝鮮半島南部卻從來未被中原王朝征服領轄過。約在公元1至2世紀時,半島南部中出現許多部族國家,有馬韓、辰韓、弁韓三大區域,漢朝官員透過樂浪郡與三韓打交道。4世紀時,三韓分別形成百濟、新羅、任那三個王國,其中百濟與新羅交通中國,特別是與南朝交往更多,任那則依附隔海相望的倭國以自重。而三韓以北的高句麗興起於公元前37年,開山始祖**在漢郡縣管不了的長白山區建立政權,多次與漢朝發生戰爭。晉末五胡亂華之時,高句麗如五胡入主中原一樣,也於公元313年乘機南下攻佔樂浪郡,翌年又佔領帶方郡,不久將都城遷入平壤,使中原王朝直接統治朝鮮半島的歷史宣告結束。又跨過鴨綠江與立國遼東的鮮卑慕容氏前燕政權爭雄,被慕容氏擊敗。前燕敗亡後漢人馮氏曾奉高句麗人高雲為主,後又自己取而代之建立馮氏後燕政權,而終被立國中原的鮮卑拓跋氏北魏政權攻破,其國人大批逃亡入高句麗,或有浮海遠逃到今廣東地區者。北魏在六鎮叛亂中瓦解,中原東西魏分立,北周北齊禪代,及北周滅北齊,多次政治動亂與政權易姓,使塞外遼東無遐顧及,高句麗趁機向西侵蝕拓展,把疆域擴張至遼水邊。
由於侵蝕吞併遼東,地跨鴨綠江,使高句麗成為多民族國家,境內除統治民族高句麗人外,還有大量被征服的漢人、鮮卑人、契丹人、靺鞨人及新羅、百濟人等。高句麗建國後,就一直與中原王朝保持著文化、貿易往來。南北朝時高句麗頻繁通使於中國,光派往東晉南朝貢獻方物的使團就有30多次。劉宋元嘉十六年(439),一次就由海路貢獻戰馬800匹。派往北朝的使團更多達90餘次,有時一年派兩三次。北魏時期,高句麗曾“歲致黃金二百斤,白銀四百斤”。北齊皇帝封高句麗統治者高湯為高麗王,高句麗將“句”字去掉,自稱“高麗”(仍是高句麗,不同於三韓人王建於公元918年在朝鮮半島建立的高麗王朝)。北周時期,武帝宇文邕封高湯為遼東郡公、遼東王。另外,中原人為避亂逃亡到高句麗的也很多,給半島帶去農耕技術和思想宗教文化。高句麗很早就接受了儒家思想,國都平壤設有太學。約公元4世紀佛教也由中原前秦王朝傳入高句麗,並再南傳入百濟、新羅和倭國。
公元5世紀時,高句麗聯合朝鮮半島中東部的新羅,朝鮮半島西南部百濟聯合倭國,在半島曾進行了長時間的爭霸戰,倭國曾派兵渡海,以任那國為據點,與百濟組成聯軍向北推進,結果被高句麗好擊敗。公元562年,新羅吞併了任那,將日本勢力逐出了朝鮮半島。高句麗的勢力推進到半島南部,進一步統一半島也就提上了議事日程,為此又與曾經盟友新羅交惡。高句麗甚至想西聯**,與**劃分勢力範圍,以安撫西北契丹、靺鞨之眾。到隋朝建立時,高句麗已經成為北塞僅次於突厥的第二軍事強國,西邊的邊境已經過了遼河,“東西三千一百里,南北二千里”,治下有
“戶六十九萬七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