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4/4頁)
章節報錯
革命的日本,自然還是熱心於學習中國的“先進經驗”。朱元璋和他以下的幾代皇帝,很了不起地注意到了封建王朝的興替規律,並且試圖尋找到一種“長治久安”的方法。當然,他們不會想到民主集中制或者社會契約這類東西,他們的解決方法是把中國的社會凝固下來,讓它不再發展而自行運轉,這樣,農民的生活如果比較平穩,就會滿足於自然經濟而不去造反。同時遏制武將,避免統治階級上層的動盪。這樣的統治方式自然不容易積累財富——明代的政府收入遠不如工商業發達的南宋,可是社會也比較安定。如果不是明末出現大規模的厄爾尼諾現象,同時和北方滿族的戰爭又迫使明朝統治者主動去破壞自然經濟收取“遼餉”,明末的農民大起義未必發生,而這種固化的社會可能像木乃伊一樣存在下去。事實上,清朝也是採取同樣的治國策略。禁海、抑制工商,表面上是為了防倭寇、戒驕奢,其深層原因卻在於此。日本幕府顯然也想達到同樣的目的,不過,他們採取了不折不扣的照搬方法,以至於根本沒有考慮中國是大陸國家,而日本是海洋國家這樣重大的區別。】
。 想看書來
各安其位(10)
德川幕府將武士和農民這兩個能夠維持封建社會安定的階層固定起來。在德川家康最終平定內戰之前,透過實施著名的“繳刀令”,偉大的將領豐臣秀吉就已經完成對武士和農民這兩個階級的分離。德川家康收繳了農民的武器,並規定只有武士才有佩刀的權利。武士不能再兼作農民、工匠或商人。即便最底層的武士也不能合法地從事生產,他必須靠每年從農民的賦稅中抽取的大米作為俸祿以維生。53【53薩評:一般是幾十石米。大阪是“百萬石大名”,意思是此地收入為百萬石,而攝津是一萬五千石大名。那麼,不同的大名可以養多少武士、有多大的實力,也就一目瞭然了。】大名把大米按份額分給每個武士家臣。武士無須考慮生活來源,他完全依賴於領主。在日本歷史的早期,封建大名與手下武士之間的緊密聯絡,是在各藩國之間無休止的戰爭中結成的。在和平的德川時代,這種紐帶具有了經濟性質。與中世紀歐洲的騎士不一樣,日本的武士既不是擁有領地和農奴的小諸侯,也不是富有計程車兵。54【54薩評:但是武士在忠於領主、承擔軍事任務以及遵守一些信條方面又和士兵非常相似。】他們只能依靠一定量的俸祿生活,而在德川初年,就為其家族確定了俸祿數量。這份俸祿並不充裕,根據日本學者的估計,所有武士的平均俸祿與農民的收入相當,只夠維持生活。更頭疼的是,這份微薄的俸祿有時還要和其他的家族繼承人來分享。結果,選擇做武士,實際上限制了自己家族的規模。對他們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