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知的是“穢多”,即從事各種被人們所忌諱的職業的人。他們包括清道夫、掩埋死囚者、剝取死獸皮及製革者等。在日本社會中,他們是不可接觸的人,或者更為準確地說,他們根本不被當做人看。甚至連透過他們居住村莊的道路的里程也不被計算,似乎這些地方和居民都不存在。這類人生活極為貧困,雖然也保證他們從事一些貿易活動,但他們卻被排斥在正式社會組織之外。48【48薩評:日本的“賤民”,指的是一個特殊階層,包括“穢多”和“非人”。穢多主要包括屠宰和皮革行業的工匠,非人主要為乞丐。在日本侵華期間,日軍經常辱罵中國人為“穢多”,源頭就在這裡。】

商人的地位僅比賤民好一些,也許美國人對這種現象實在無法理解,但這在封建社會中卻是客觀事實。商人制度總是會破壞封建制度。因為當商人獲得人們的尊敬而商業繁榮的時候,封建制度就會衰敗。49【49薩評:注意一下作者所說的“封建”含義與我們中國人理解的不一樣。西方人眼裡中國從秦始皇時代開始,就不能算典型的封建社會了,因為從秦朝開始中國是“大一統”。西方眼中典型的封建社會,是國王把國土當作蛋糕,分給大領主,大領主再分給小領主,層層承包的社會格局。切蛋糕的過程叫做“封”,得了蛋糕怕被別人搶去而修了城堡並加以維護叫做“建”。從這個角度說,日本一直是典型的封建社會,而中國,只有周代才算。可是周代在中國人眼裡還是奴隸制與封建制交替的時期。】十七世紀,德川氏實施了閉關鎖國政策,這在世界上任何國家都未曾實行過,這從根本上破壞了一個國家商業發展的基礎。50【50薩評:歧視商人是世界封建政權共同的特點,中國曆代皇朝也是如此,商人因為不依賴於土地,從事商品交易,所以也是誕生資產階級的溫床。】日本曾在中國和朝鮮的整個沿海地區進行過海外貿易,商人階層必定獲得發展。為了阻止這種趨勢,德川氏規定:對於建造或駕駛超過一定大小船隻的人,都要處以極刑。准許建造或駕駛的小船,既不能航行到大陸,也不能運載商品。51【51薩評:從措施上說,清朝為了封鎖臺灣鄭氏下達的禁令更加可怕,命令“片板不得下海”。但是,清朝釋出禁海令有戰爭的考量,也有遊牧民族天生害怕海洋的心理因素,總算還有些道理。而日本這個海洋國家下達如此禁令就像中國古代要求大家都不能務農只許做買賣一樣,近乎發瘋。沒有哪個中國皇帝敢下這樣的命令,否則不是被推翻就是在一片吾皇萬歲的逢迎中被懸在半空完全執行不下去。但日本居然不但下達了,而且得到了堅決的貫徹。日本人的服從性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在“鎖國令”問題上,他們不是忠於道理,而是忠於強權。這就帶出了一個可怕的邏輯問題——如果統治了這樣一個民族,即便帶著他們去毀滅世界,他們也會欣然相從。雖然不是所有的日本人都是這樣,但大多數日本人不假思索的服從性的確超過其他民族。】關稅壁壘嚴格限制了國內貿易,藩界都設有關卡,嚴禁商品的進出。其他的相關法律強調了商人低下的社會地位。《奢侈取締令》中規定了商人的穿戴、佩帶的雨傘、操辦婚禮喪禮時的花費數額等等。商人們不能住在武士的社群。法律並不保護商人們免受武士這一特權階層的傷害。當時的日本社會是建立在貨幣經濟基礎之上的,而德川氏卻企圖把商人置於低人一等的地位,這在當時的貨幣經濟下無疑註定是要失敗的,但德川卻試圖這樣去做。52【52薩評:“鎖國令”和“奢侈取締令”甚至等級制度的藍本從何而來?可以看出其內容與明朝中期以後採取的政策頗為相似。大多數中國人在研究日本的時候,只注意到遣唐使。實際上,日本對大陸文明的拿來主義即便到了明清依然如故。儘管從世界而言,明清時的中國在發展上已經趨於落後,但其封建制已經走向成熟的階段。同樣不能理解西方資本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