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本人認為人與神之間並沒有一條巨大的鴻溝,還認為人死後都將變成神。24【24薩評:這裡面多少有一點誤解。比如普通計程車兵,在日本人的觀念裡如果戰死也會變成“神”。但這個“神”和天皇家的“神”不是一個概念,至少不是一個等級。這種普通人變成的“神”只不過享受祭祀而已,但天皇家的“神”,其含義在於天上人間都歸他統治。所以,在日本人的觀念裡,活著天皇是領袖,死了變成神,天皇還是領袖。】在封建時代,“盡忠”就是要對等級制度中沒有神性的首領表示忠誠。而後來“盡忠”的物件之所以能夠轉移到“天皇”身上,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在整個日本歷史上只有一個皇室。儘管西方人一再說日本皇位的繼承規則與英國、德國的都不一樣,認為它這種皇室的延續只是一個騙局,但這種指責是毫無用處的。日本的規則就是日本的規則,並且根據這一規則,日本的皇室繼承也“永久保留了下來”。與中國不同,日本沒有經過三十六個王朝的改朝換代。雖然經歷了一些變遷,但日本的社會結構並沒有遭到破壞,其基本模式沒有變化。在明治維新之前的一百年間,反德川統治的勢力也是利用這種理論,而不是天皇神聖血統的理論。他們說,既然“忠”的物件是等級制中的最高者,那麼在現存的等級制下就只能獻給天皇。他們把天皇抬到了整個國家最高神職人員的高度,但這種角色並不一定就帶有神學色彩,這要比簡單的神裔理論重要得多。25【25薩評:日本是一個島國,因為大海阻隔,自古以來,日本人無法理解國家間需要像哈布斯堡王朝外交天才梅特涅伯爵那樣多彩的外交活動,而敵國也極少入侵——只有元世祖忽必烈曾經嘗試過登陸日本,但以失敗告終。因此日本人對世界的認識之封閉無與倫比,甚至比中國這樣自認為是世界中心的國家更為封閉。因為中國雖然傳統上認為鄰國都是蠻夷,但總是需要打交道的,而日本人則普遍認為鄰國與其他民族完全可以從日本人的世界上忽視。而剩下的日本人的世界上,有一個不變的最高領袖——天皇。由此,天皇在日本人心目中的地位就可想而知了。關於天皇的血統,西方的懷疑確有道理。一方面,天皇家族有過不得不從其他皇族家庭過繼的事情,比如後花園天皇,就是從伏見宮家過繼而來的;另一方面,日本的室町幕府時期,曾有將軍強迫天皇娶自己的侍女為皇后、生子繼位的經歷,而這個侍女當時很可能已經懷孕了。不過,無論伏見宮家還是室町幕府的足立將軍家,也都是早期天皇的後代。】
近代的日本作了種種努力,將“忠”進行人格化,並特別指向天皇本人。明治維新後的第一個天皇就是一位顯赫、威嚴的人物,26【26薩評:指的是明治天皇睦仁,是一個精力充沛、野心勃勃的君主,他在位期間曾多次發動對外戰爭。儘管當時日本實施立憲政治,但天皇的地位在憲法之上,並且是實質的統治者。對中國人來說,明治時期最讓人難忘的事情,就是進行了甲午戰爭,使中國的“同光中興”毀於一旦,日本取代中國成為東亞最強大的國家。此戰,日本透過《馬關條約》從中國掠奪白銀兩億七千萬兩,從未見到如此鉅款的日本上下欣喜若狂,而明治天皇對於這筆款項的使用是這樣要求的——要在每個鄉村建一所小學校。】在其長期統治中,自然而然地成為了日本國民的象徵。他僅有幾次在公共場合露面,並且都舉行了隆重的崇拜儀式。當民眾向天皇鞠躬的時候全是鴉雀無聲,沒有一個人敢抬頭正視天皇。二樓以上的所有窗戶都全部緊閉,因為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俯視天皇。他接見高階顧問也具有類似的等級制度的色彩,據說天皇不會召集行政官員,只有少數“閣下”們具有“面見”天皇的特權。天皇通常不針對有爭議的政治問題釋出詔書,一般詔書都是有關道德、節儉方面的內容,或者是某件事情解決後再次安撫民心。當天皇即將駕崩時,整個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