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一里處.因鄰赤橋村,村以橋得名,豫讓橋又被稱為赤橋)下。趙襄子過橋的時候,馬突然受驚,猜到是有人行刺,很可能又是豫讓。手下人去打探,果然不差。趙襄子責問豫讓:“您不是曾經侍奉過範氏、中行氏嗎?智伯把他們都消滅了,而您不替他們報仇,反而託身為智伯的家臣。智伯已經死了,您為什麼單單如此急切地為他報仇呢?”豫讓說:“臣事範、中行氏,範、中行氏眾人遇我,我故眾人報之。至於智伯,國士遇我,我故國士報之。(意思是:我侍奉範氏、中行氏,他們都把我當作一般人看待,所以我像一般人那樣報答他們。至於智伯,他把我當作國士看待,所以我就像國士那樣報答他。)”趙襄子很受感動,但又覺得不能再把豫讓放掉,就下令讓兵士把他圍住。豫讓知道生還無望,無法完成刺殺趙襄子的誓願了,就請求趙襄子把衣服脫下一件,讓他象徵性地刺殺。趙襄子滿足了他這個要求,派人拿著自己的衣裳給豫讓,豫讓拔出寶劍多次跳起來擊刺它,仰天大呼曰:“吾可以下報智伯矣!”遂伏劍自殺。豫讓的事蹟傳開,趙國的志士仁人無不為他的精神所感動,為他而悲泣。豫讓行刺趙襄子,捨死忘生,備嘗艱辛,雖未成功,卻用生命報答了智伯的知遇之恩。他為知己獻身的精神令人感佩。他為智伯報仇,是因為智伯重視他,尊重他,給了他尊嚴,所以,他要捨命為智伯復仇,用生命捍衛智伯的尊嚴。他是一個未能成功的刺客,但這個失敗的過程卻成就了他偉大的人格。
玉中自有痴兒女,寶物豈能再蒙塵
卞和,春秋時楚國人。荊(今襄樊南漳)人。和氏璧的發現者。卞和在荊山發現一塊石頭,認定內藏美玉,就獻給楚厲王,楚厲王叫玉匠鑑定此玉,玉匠說:“這是石頭。”楚厲王就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左腳。楚厲王駕崩,楚武王即位。卞和跛著腳再次去獻玉,不料楚武王砍掉卞和右腳。楚文王即位,卞和懷著一線希望抱玉哭於荊山下,三天三夜,血都哭出來,文王得知,派人詢問:“天下被砍雙腳的人這麼多,惟有你哭得這麼傷心,為什麼?”卞和說“我不為失去雙腳而哭,而是為珍寶被人看作石頭。”文王請來能工巧匠,琢石開啟驗看,果得一罕見之美玉。後來楚文王命工匠加工雕琢成一塊白璧,作為傳世之寶,為表彰卞和而命名為和氏璧。楚文王因感卞和其忠,憫卞和其刑,封卞和為零陽侯,辭而不就。卞和獻玉,斷雙足不減其志,雖封侯不動其心,卞和意不在封祿,而在玉石之分,貞誑之明,卞和其志其忠,令人欽敬,傳為千古佳話。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救國難義不容辭,七日泣血在秦庭
申包胥是春秋後期楚國的大夫,是楚君汀�暗暮笠帷4巳似沸懈呱校�匭乓澹��臀樽玉閌嗆門笥眩�蹦晡樽玉鬩蚋岡獠鞅緩Χ�鎏又廖夤��⒂誄�淹跏�迥輳ü���506年)用計助吳攻破楚國。申包胥赴秦國求救,但秦哀公拿不定主意是出兵還是不出,申包胥就“哭秦庭七日,救昭王返楚”,秦哀公終被其誠意感動而出兵求楚。楚復國後,要重獎申包胥,但他卻拒不受賞,躲到山裡隱居起來了。這種為國為民,不顧個人安危的精神成為後人學習的典範。
古之大賢有子騫,單衣順親後世頌
閔子騫(前536……前487),名損,字子騫,春秋末期魯國(現魚臺縣大閔村)人;孔子高徒,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回並稱,為七十二賢人之一。子騫年少時為後母虐待,冬天,後母以蘆花做裡作為他的過冬寒衣,為自己所生的兩個孩子制以棉絮。一日出行,子騫寒冷不禁,而弟弟沒有瑟瑟發抖之意,父大怒,斥其懶惰畏寒,氣極鞭打與他,寒衣破損,蘆花四處飛濺,又查其弟皆為棉絮,其父羞愧憤怒,想要休妻,子騫跪著說:“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其父這才饒恕了後妻。從此以後;繼母對待子騫如同己子;全家和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