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後人把這一故事稱為“單衣順親”和“鞭打蘆花”。有詩讚曰: 閔氏有賢郎;何曾怨後孃; 車前留母在;三子免風霜。作為二十四孝子之一,孔子稱讚說:“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明朝編撰的《二十四孝圖》,閔子騫排在第三,是中華民族文化史上的先賢人物。
保趙氏調包換子,施忠義俠骨流芳
程嬰,春秋時期晉國卿趙朔的友人;公孫杵臼,趙朔的門客。生卒年俱不詳,主要活動在晉景公時期(前599…前581年)。晉景公年間,奸臣屠岸賈欲除忠烈名門趙氏。他率兵將趙家團團圍住,殺掉了趙朔、趙同、趙括、趙嬰齊等全家老小。唯一漏網的是趙朔的妻子,她是晉成公的女兒,肚子懷著孩子,躲在宮中藏起來。趙朔有個門客叫公孫杵臼,還有一個好友叫程嬰。趙朔死後,兩個人聚到了一起。公孫杵臼質問程嬰:“你為什麼偷生?”程嬰說:“趙朔之妻正在懷孕,若生下來是個男的,就把他撫養成人,報仇血恨,若是個女的,我就徹底失望了,只好以死報答趙氏知遇之恩。”不久,趙妻就分娩了,在宮中生下個男孩。屠岸賈聞之,帶人到宮中來搜尋,沒有找到趙氏母子的藏身之處。母子倆逃脫這次劫難後,程嬰對公孫杵臼說:“屠岸賈這次沒找到孩子,絕對不會罷休。你看怎麼辦?”公孫杵臼一腔血氣地問:“育孤與死,哪件事容易?”程嬰回答:“死容易,育孤當然難。”公孫杵臼:“趙君生前待你最好,你去做最難的事情。讓我去做容易的事情我先去死吧!”恰好程嬰家中也有一個正在襁褓中的嬰兒,程嬰含淚採取了調包之計,將自己的孩子抱上,與公孫杵臼一齊逃到了永濟境內的首陽山中。讓妻子帶著趙氏孤兒朝另一個方向逃去。屠岸賈聞之,率師來追。程嬰無奈只好從山中出來說:“程嬰不肖,無法保生趙氏孤兒。孩子反正也是死,屠岸將軍如能付我千金,我就告訴你孩子的藏身之處。屠岸賈答應了。程嬰領路,終於找到隱匿山中的公孫杵臼和嬰兒。杵臼當著眾人的面,大罵程嬰,他一邊罵一邊伴裝乞求:“殺我可以,孩子是無辜的,請留下他一條活命吧!”眾人當然不允。程嬰眼睜睜地看著親生兒子和好友公孫杵臼死在亂刀之下。程嬰身負忘恩負義,出賣朋友,殘害忠良的“罵名”,偷出趙氏孤兒來到了山高谷深、僻靜荒蕪的盂山隱居起來。這一隱居就是十五年,就是這片人跡罕至的深山中,穿梭著一老一少的身影,就是這片世外桃源的泉林中,迴盪著一老一少的對話;就是這片與世隔絕的溝谷中,積聚了一老一少的復仇力量。趙氏孤兒,終於長成了頂天立地的漢子。蒼天不負有心人,程嬰與趙武,在朝中韓厥的幫助下,裡應外合,滅掉了權臣屠岸賈。趙氏冤情大白於天下,程嬰忠義大白於天下,公孫杵臼忠烈大白於天下。最後的程嬰,並未品味勝利的美酒,十數年積聚的喪子之痛,喪君之痛,喪友之痛一併襲上心頭,程嬰自刎而死,趙武為此服孝三年。後世為紀念忠烈千秋的程嬰,公孫杵臼,在藏山立廟以祀。兩千多年來,程嬰的忠義精神已經升格演化為盂縣歷史文化內涵的核心,是盂縣的一筆十分重要的精神財富,也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他們的忠義精神將為千千萬萬人所歌頌。
花甲老人何其用,大義滅親平國亂
石蠟,春秋時衛國老臣。衛莊公的三兒子州籲,性情暴戾,喜好談兵,嗜好殺伐。時常出獵,騷擾民居;心狠手辣;上至朝廷,下至百姓,沒有不忌憚他的。總之這個人沒有一點優點;對任何人沒有一點愛心。不過他只對一個人好。這個人就是,衛國德高望重的老臣石蠟的兒子石厚。從小到大,州籲對別人都很暴力,唯獨對石厚和言悅色不算,還很聽他的話;兩人經常粘在一起;形影不離。對於州籲的惡名,上上下下,沒有不嫌棄他的!只因他是一位王子,攝於他的權力和地位,為人又很暴虐。大家都對他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