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以及稍後接待美軍觀察組,成了我黨外交工作的重要起點。1944年8月18日,中央向黨內發出了由周恩來親自起草的《中央關於外交工作的指示》,其中寫道:“這次外國記者、美軍人員來我邊區及敵後根據地,便是對我新民主主義中國有初步認識後有實際接觸的開始。因此,我們不應該把他們的訪問和觀察當成普通行為,而應把這看作是我們在國際間統一戰線的開展,是我們外交工作的開始。”

這次採訪也深刻影響了愛潑斯坦的人生道路。後來,在回憶這段往事時,他深情地說:“令我最難忘的是1944年初夏的延安之行。因為這是影響我一生走上革命道路的一次重要訪問。我看到中國的未來。”1951年,應宋慶齡之邀,愛潑斯坦回到改天換地後的新中國,參與創辦了對外英文刊物《中國建設》(即今天的《今日中國》)。1957年,他加入中國國籍,196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作為一位著名作家、記者和國際主義戰士,愛潑斯坦把自己的真摯情感和寫作才華奉獻給了中國,同時,多年來他也一直受到我們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尊敬和禮遇。1985年4月20日,為祝賀愛潑斯坦70大壽和在中國工作半個世紀,在人民大會堂為他舉辦了慶祝活動,鄧小平等中央領導人親臨祝賀。1995年,在他80壽辰之際,###等中央領導也親臨祝賀。2005年4月17日,在他90華誕之際,###等領導人到愛潑斯坦的家中看望了他。同年5月26日,90高齡的愛潑斯坦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3)

愛潑斯坦生前,我曾多次在各種會議上見過他,並與他握手致意。得到《突破封鎖訪延安》後,我仔細通讀了全書,對他有了更深的瞭解,更多敬意。書中有兩處訛誤,一處是書前黑白插頁中有兩個圖片的說明弄顛倒了,另一處是118頁上一個日期印錯了。對於這兩處訛誤,愛潑斯坦都用圓珠筆細心地改正過來。

根在中國,流麗世界(1)

根在中國,流麗世界:韓素音、陳香梅的簽名書

同樣是名人,韓素音和陳香梅有許多相似之處。她們都出生於中國,經歷了中國現代史上最跌宕起伏的時代。她們懷抱著對祖國故土深深的熱愛,長時期生活在國外,在國外取得卓越成就,聲名遠揚。但每當人們提起她們,首先想到的還是她們根在中國。她們熱情地穿梭往來於中國與世界之間,搭起了中國與世界的友誼之橋。

由於我的工作涉外的關係,我和韓素音、陳香梅都有接觸,她們的簽名書都是我當面向她們索取的。

我收藏的韓素音簽名書是她的自傳體回憶錄《兩個太陽之間:中國的命運歲月》和自傳體長篇小說《瑰寶》。

《兩個太陽之間:中國的命運歲月》(德國Ullstein出版社,1993年)是韓素音從一個女性的視角,描述自己在中國出生並在歐洲接受教育的歷史片斷,筆墨主要集中於1938-1948年間,透過對兩個世界、兩個太陽——中國與歐洲,表達了自己的感恩之情。

《瑰寶》(英國Panther出版社,1972年)講述的是剛從英國完成學業、歸途中因戰亂滯留香港的年輕女醫生韓素音,在一次聚會中,邂逅英國記者馬克·艾略特,從此開始了一場一年零一個月零幾天的愛情故事。然而在種族、國界、文化差異的背景下,這樁看似浪漫的愛情,卻不得不以悲劇結束。後來馬克在朝鮮遇難身亡。“世界著名的、獨一無二的、珍貴悽美的愛情故事。”——在我收藏的韓素音簽名的《瑰寶》封面上,這樣寫道。《瑰寶》是韓素音早年創作的著名小說。小說一出版,立即引起轟動。1955年,這部小說被美國福克斯公司更名為《生死戀》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