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4/5頁)
章節報錯
銀幕,次年獲得了3項奧斯卡獎。
韓素音出生於一箇中西合璧的家庭,父親周映彤是一位鐵路工程師,父親在比利時留學時,結識了她的母親瑪格麗特。這段異國戀情受到雙方家庭的反對,但他們態度堅決,毅然結成夫妻。韓素音是他們的長女,於1917年出生於中國,原名周月賓,周光瑚,後來還叫約瑟芬。韓素音是她的筆名。對於這個筆名的來歷,有一種說法說它是“漢屬英”的音譯,意思是她雖然是英國國籍,但屬於漢族人。新中國成立後,她第一次回到北京,就受到周恩來總理的接見。據說,她曾經表示想回國定居,但周總理勸她說,你在國外的作用更大,在中國寫文章人家會說你有偏見。1994年,歷經數十年辛勤蒐集資料、謀篇佈局,她出版了一本《長子周恩來以及現代中國的建立:1898-1976》(中文譯名《周恩來傳》。實際上,與韓素音的文學作品相比,中國人更加熟知的,還是韓素音與中國領導人的友誼,以及她對新中國建設成就熱情而正面的宣傳介紹。
陳香梅與韓素音既有相同之處,又有不同之處。她們的不同之處主要在於,韓素音的成就以文學作品為主,而陳香梅除了創作了大量文學作品和新聞報道外,還是一位活躍的並且有成就的社會活動家。
今天,我們提到陳香梅,往往首先想到著名的“飛虎隊”創始人陳納德將軍。1941年初,在日美尚未開戰之時,陳納德在羅斯福政府的支援下,以私人機構名義,招募志願作戰力量,組成“中國空軍美國志願援華航空隊”,參加對日作戰,取得非凡戰績。一時間,“中國空軍美國志願援華航空隊”插翅飛虎的隊徽名聲大振,人稱“飛虎隊”。在“飛虎隊”名聲大振的時候,一位不到20歲的女記者採訪了陳納德。抗戰勝利後,陳納德在上海成立中美合作的民航空運公司,再次與這位女記者邂逅,1947年,他們喜結連理。這位年輕的女記者,就是陳香梅。
1949年之後,陳香梅遷居香港、臺灣。1958年陳納德因癌症去世,陳香梅帶著兩個女兒定居美國華盛頓,開始了另一段傳奇生活。她由加入美國共和黨而步入政界,很快就依靠自己的智慧和毅力嶄露頭角,後來,她先後出任美國共和黨少數民族全國委員會名譽主席、美國總商會國際事務委員會委員、美國航空太空協會董事等要職。1980年,應鄧小平的邀請,陳香梅作為美國當選總統里根的特使,攜帶里根的親筆信,到中國訪問。1989年和1990年,她又兩度帶領檯灣同胞訪問團,到大陸訪問,也產生了很大影響。
根在中國,流麗世界(2)
在積極從事社會活動的時候,陳香梅沒有放下手中的筆。無論在大陸還是在臺灣,她都出版了數量不菲的作品。她的作品,以短小快捷的時論、隨筆為主,這與她早年從事的新聞工作有關。同時,篇幅較長的回憶錄和小說,在她的著作中也佔據著重要地位。特別是1962年在紐約出版的《一千個春天》,記述了她和陳納德10年的婚戀故事,曾名列《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數月之久,先後再版20多次,還被翻譯成日文、韓文、西班牙文等。臺灣還曾將這部小說改編為30集的電視連續劇,在黃金時段播放。2000年8月,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套《陳香梅全集》,共分9卷,包括兩卷時論、一卷隨筆、兩捲回憶錄、兩卷小說、一卷譯著和一卷雜著,基本囊括了陳香梅的主要作品。2001年9月2日,我以中國國際戰略學會會長的身份,在釣魚臺宴請陳香梅,請她在第一卷上簽名留念。
在自序中,陳香梅寫下的第一句話是“看書、讀書、寫書是我的最愛”。這句話很符合我的心意,因為我也常常對別人說“買書、讀書、藏書,是我最喜歡之事”。這兩句話,實在很相似。
陳香梅是廖承志的表甥女。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