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慈,應該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理解,可以設身處地地考慮對方的感受。比如說“無為”吧,就是一種慈。為什麼這麼說?我常說的無為,說白了是一種放任。天下萬物都有自己的興衰規律,慈就是要尊重這種規律。比方說一個智力平常的人,可能在家裡耕耕地放放牛很開心,雖然一輩子發不了財,但是生活也算過得去,閒著沒事找三五個老哥們兒在街邊小酒館裡喝點小酒,完了一身酒氣哼著小調回家去,日子過得也有滋有味。可是你非覺得他這樣不好,要他去讀書學藝,跟他說不能這麼稀裡糊塗過日子。這下好了,這位本來日子過得相當舒心的老哥接下來就睡不著了,整天想著要做點驚天動地的大事,但是以他的智力很顯然又是辦不到的,雖然每天在努力,可也於事無補,還不是得鬱鬱而終。

這樣一來,違背自然規律,一味倡導“有為”,結果倒是害了人家。個人修身首先要明白這個慈,要對自己慈,對身邊的人慈,對天下人慈。尊重每個人的生活方式,也滿足於自己的生活現狀,心裡自然就踏實多了。要是一個帝王能夠真正明白這慈的道理,也就能夠獲得百姓的擁戴,進而贏得天下。如今天下大亂,很多諸侯可能都覺得,要激發下屬的鬥志,激勵自己的國民努力學習、刻苦鑽研,都成為管仲、樂毅這樣的賢才,那就能稱霸一方甚至統一天下了。

事實恰恰相反。戰爭四起,正是天下無道的必然結果。要想平息這些戰亂,唯一的辦法就是讓一切都回到正常的軌道上來。一個帝王,要想真正統一天下,不能整天逼著百姓都去做良相、大將,而是從平時執政開始就要慈愛待民,這樣到了打仗的時候,就可以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了。

我有三寶之一 慈故能勇(2)

說到底,慈看起來好像是一種消極規避,其實真正做到了慈,產生的力量將會是無窮的,這和虛勝實、無為勝有為的道理是一樣的。

點選(1124) | 評論(7)

孟子:作為執政者更要仁,不是什麼慈,只有仁愛才能感召身邊的人。李老說慈就是無為就是放任,那壞人也要慈愛予他們嗎?任由他們壞,不去管?我覺得不是這樣,應該用嚴格的禮樂教化他們。

道家學徒:樓上的言論實為謬誤。有假仁假義之嫌啊。

呂不韋:老聃貴柔,孔子貴仁,墨翟貴廉,關尹貴清,子列子貴虛,陳駢貴齊,陽生貴己,孫臏貴勢,王廖貴先,兒良貴後……各有所長,不好妄加評論。

漢文帝①:受家母影響,從小就拜讀李老大作,這次轉到李老部落格上來,受益匪淺。我治國的方略強調的就是“無為”兩個字。

韓非:疼愛孩子的人慈愛自己的孩子,重視生命的人愛惜自己的身子,愛惜功勞的人,積極從事工作。慈母對幼小的孩子,想方設法給他幸福,就要用力為他除掉禍害;用力為他除掉禍害,就思慮精熟;思慮精熟,就能獲得事情的道理;獲得事情的道理,就一定能夠成功;一定成功,行動起來就不遲疑;不遲疑就叫做勇敢。聖人對待各種事情,都像慈母為幼小的孩子考慮一樣,所以看到了一定要實行的道理。看見了一定要實行的道理就是明智,他幹什麼事也不遲疑;不遲疑就叫做勇敢。

(愛子者慈於子,重生者慈於身,貴功者慈於事。慈母之於弱子也務致其福,務致其福則事除其禍,事除其禍則思慮熟,思慮熟則得事理,得事理則必成功,必成功則其行之也不疑,不疑之謂勇。聖人之於萬事也,盡如慈母之為弱子慮也,故見必行之道。見必行之道則其從事亦不疑,不疑之謂勇。)

孔丘:老子的話,讓我想起我之前的一個想法,那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們應該做到以寬厚仁慈的心態待人接物,成人之美,與人為善。

莊子:如今的天下,混亂不堪,而這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