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4。態度(1)

非此即彼

什麼事情也重要不過你對事情的態度。事情的發生,從心靈成長的角度看,甚至沒有意義,唯一的意義就是暴露你的態度。我們往往只看到事情,而看不到自己的態度,因而,我們需要開啟內在的眼睛,那樣便不再對自己盲目。

當一個人還在意識的粗糙層面,即僅僅是被思維主宰時,這人呈現的狀態就是隻有兩極化的態度。一件事情不是對就是錯,一個人不是好就是壞,對人不是熱情過度就是冷若冰霜,不是堅持到底就是永遠放棄等等,在兩極之間擺動,或者停留在某一個極端上。

非此即彼,是思維的特點。如果一個思維告訴你向東是好的,那就自然地意味著,向西是不好的。但思維又總是在變化,今天這樣是對的,明天就變得不對了,後天又是一種新說法等等,沒完沒了。所以,思維、觀念都是短時間內有效的,而且思維的結論一定是支援什麼或者反對什麼,當你接受了某個結論,那麼你就只能選擇停在兩極的某一端。事實上,兩極化的思維看起來是兩個互不相容的相反觀點,其實它們是同一回事,正如一枚硬幣的兩面。超越了這個層次,你便可以看見整枚硬幣。那時你對整體一目瞭然,自然、便不再一邊倒地陷入其中某一極。

只有憑藉發展心靈能力,升高我們的注意力,才能夠達到一個可以看清思維的程度。而觀察到內在的思維活動,就是內省。透過內省,我們會知道,不是事情,而是我們對事情的執著成為牽動我們在兩極之間擺動的木偶線,當我們從事情之中把自己抽離出來,木偶線就切斷了,那麼非此即彼的遊戲就會結束。

第三種態度——察知與靜觀

第三種態度是超越了思維、跳出了思維才會有的一種態度。只有跳出二元的思維,高於思維,才能看清思維的活動內容。愛因斯坦也有過類似的表達,他說,我們不能在產生問題時的同一思想高度上解決那個問題。意即要提升了意識的高度之後才能解決之前的問題。

思維能夠帶動人的言行,決定人的言行,它有著一定的能量。有人甚至為某個錯誤的信念而付出生命。要超越思維,並非簡單的事情。這要靠靈性的覺醒,就是來自我們心靈的力量。關於覺醒這一意思,有很多不同的說法,中國儒家用“天人合一”來表示,道家說成得道、悟道,佛家說成迴歸自性、見性、開悟、覺悟等,古印度則稱為“瑜伽”。當這個心靈的力量升起,我們便醒覺著,就有能力看清楚思維在我們頭腦裡的運作,這樣,我們將有能力超越非此即彼的二選一的限制,而發展出一種折中的、微妙的、抽離觀察的態度。這種態度往往給人一種神秘感,讓人感覺像是在此與彼之外,又像是在此與彼之間;像是彼此皆可,又像是彼此皆非。

第三種態度的表現是知道什麼在發生但不作出反應,不評判,僅平靜地知曉。好像是沒有什麼態度,有點讓那些慣用頭腦的人捉摸不透、無所適從。身在其中,卻好像置身事外,那麼鎮定自信,卻又好像沒有立場。第三種態度是超然靜觀、不能理性理解的態度。

要避免一個容易產生的誤解。靜觀是指內在沒有針對事情產生任何的思維、念頭、情緒,並不是單單地指在行為上不作反應。有些人性格內向,不在言語行為上表露頭腦裡的想法,也壓制自己的情緒,看起來表面上也沒有反應,但這完全不是靜觀。靜觀是個內在的狀態,內在無思無念的虛空狀態。 。。

4。態度(2)

這第三種態度源於內在穩定的靜默。靜觀的態度並不會讓人成為一個沒有任何作為、對人對事視若無睹的木偶。一個人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