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這頂帽子算是戴定了。幸虧折彥衝用他之前的功勞幫他開脫,才在御史的彈劾下保住了烏紗帽,但設立宦官之議也因此而寢息,加上大漢財政狀況仍然說不上寬鬆,至今尚有大量的債務需要償還,所以選秀女以擴充宮廷的建議也就跟著擱淺了。

三月中旬,欽天監選取了良辰吉日,折彥衝率領百官到天壇祭天,次日在四嶽殿接見元國民代表,第三日到理藩院接見諸附屬國朝賀,第四日親臨華表壇接見新都的居民和從外地趕來朝見的民眾,並接受一百名八旬以上老者的祝福,到第五日又在皇宮正門的廣場檢閱禁軍,接受三軍將士的效忠。

至此,整個新都大典才算告一段落,都城漸漸恢復寧靜,而漢政府的各項工作也重新進入常態。( )

第三三五章 議封王(上)

一六八六年秋,劉錡在平定西夏的西南領土後移兵向北,同時,平定了陝北的耶律餘睹部、王宣部以及在靜塞軍司一帶安撫來歸部族的曲端部也一起朝中興府第開來,與蕭鐵奴會師於圍成之下,自此,西夏都城中興府便成為一座徹底的孤城。到了這等境地,雖有百年基業亦難挽人心渙散。在冬天到來之前,圍攻了一年多的中興府終於被攻破,蕭鐵奴向京師告捷,舉國歡騰,南宋震驚。

蕭鐵奴一破夏都,馬上以西北方面之權命種彥崧東進,出華州,屯洛陽;命劉熙聚馬隴西,窺伺岷州;命李彥仙移治所於秦州,屯聚糧草;命耶律餘睹南下,就食於鳳翔。漢中王庶、鳳州吳玠、岷州吳璘同時接到蕭鐵奴的招降文書,文書中明示他們歸降之後,功勳可以與大漢名臣宿將等。破西夏的幾部主力未動,而南侵之聲勢已成。

大宋西北軍人心惶惶,漢中巴蜀計程車大夫與大商人鼠兩端者不計其數,訊息傳到建康,不少心志薄弱的大臣均感二川難保,又埋怨岳飛北進不合時宜,惹下了這麼大的禍端!趙構既召群臣議事,一眾文臣無不垂蹙眉,趙鼎因道:“文臣不通軍旅之事,見有韓世忠入行在述水師事未走,何不召他一問。”

趙構立即召見韓世忠,將樞密、兵部得到的訊息與他看了,問他意見,韓世忠看看搖頭哀嘆的秦檜,看看滿臉焦慮的趙鼎,竟而展顏一笑道:“西北無妨,蕭鐵奴這是裝腔作勢!”

趙構大為奇怪,忙問端的,韓世忠道:“兵法虛則實之、實則虛之,蕭鐵奴擅用奇兵,若真要來時定然不宣而戰,不告而攻。現在擺出這麼大的聲勢,難道是為了讓我們有所防範麼?不然!我看漢軍西北路此刻多半是錢糧枯竭,如今擺出這個樣子,一來是要振奮人心,使西北將士著眼於或將有的戰事而暫忘現身處的困頓;二來則是企圖讓我們不戰而服軟。如今漢中有王庶允文允武,調和軍民;岷、鳳有吳氏兄弟深通西北兵機、地理、人情,又能得將士之心。蕭某無南侵之力,我大宋有捍國干城,所以我知道西北必然無妨,只需命王、吳等整飭邊防、萬事小心,陛下便可高枕無憂。”

趙鼎聞言大喜,秦檜不以為然,趙構半信半疑。韓世忠退下後,趙構一邊命人傳旨安撫王庶、吳氏兄弟以及一干邊疆將士,一邊又派重臣前往漢京道賀,並提前獻上這一年的歲幣。

南朝倉皇忙亂之際,北朝卻是一片笙歌。

楊應麒下令,改中興府為銀川府,與西涼府、宣化府等原西夏西南、西北州府領土,併為甘隴路,調鄧肅前往主政,黃河以東大部分劃入陝西路,又提議裂秦鳳東部歸陝西,裂秦鳳西部歸甘隴,以便管理,請元國民會議審批。此外從即日起,陝西渭河以北的體制、政令將在半年之內由戰時機制改為正常行政,文進武退,以安西北。

這時趙構的歲幣提前到來,折彥衝即命調往西北犒賞三軍,立功將士均有升遷嘉獎,自劉錡種去病以下,諸上將均列一等侯爵,蕭鐵奴加大元帥,列諸元帥之,又命禮部議封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