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1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而走險。雅州長史張簡將此事奏報朝中之後,天子一時意動,遂有這一次出使。
將這些吐蕃後宮之事對張興剖析分明,杜士儀方才沉聲說道:“可這只是陛下一時起意的想法。和蕃公主大多無子女,縱使有,也不可能繼承大國,這是彼此心照不宣的事。而我需要你去吐蕃,另一個原因是小勃律。小勃律遠在安西四鎮更西邊,如若真的被吐蕃奪去,蔥嶺以西原本依附大唐的諸國,其染指就會更加便利,從此之後大唐往西的通路就難說了。倘若真的被吐蕃馬到功成,就算安西四鎮出兵,勞師遠征折損兵馬不說,而且輸贏還未必可知,所以,若能不戰而屈人之兵,則是最佳。
本來,這次的事情最好是派皇甫惟明這個曾經去過吐蕃的人,但他和王忠嗣算是死敵了,我也不想讓他東山再起,更何況,你在鄯州這兩年已經學會了吐蕃語。所以得知陛下心意後,我上書建言,建議派河隴官員前往,舉薦的人便是你。如今河隴流民逃戶眾多,我會藉此募兵,增廣河源軍安人軍以及綏戎城一線的兵員,而且過一陣子會與河西節度牛大帥聯絡,大閱軍馬,耀我軍威,以求吸引吐蕃的注意力。總之盡人事聽天命,是否能暫時壓下吐蕃野心一時,做了才知道。而金城公主那兒,若有機會,你一定要單獨見上一面多多勸撫。她年方十三便入吐蕃,至今二十餘年不能歸故國,從前還一度留書西域某國國王請求護其歸國,但之後就不見下文了,其中悽苦,外人哪能得知?”
第791章 幕府再添英才
出使突厥和吐蕃這兩個大國,對於大唐來說都是事關國體的頭等大事,因而擇選之人常常掛著鴻臚卿或少卿這樣的高官,抑或者如皇甫惟明這樣妙言動人主的能言善辯之輩。即便如此,這也不是沒有風險的,使節被扣這種事雖然只是偶爾,但也不是沒有發生過。要說張興前往,也並不算卑官,他從前以隴右節度掌書記,試監察御史,哪怕後頭那個只是虛銜,並非實職,可依舊使得他有了相應的身份,再掛個鴻臚丞也就差不多了。
既然得到杜士儀面授機宜,張興自是立刻悄然預備。當封常清來見時,就只見其書案上堆起了厚厚一摞書卷。
昨夜一宿未眠,這會兒封常清眼睛裡血絲密佈,精神也有些萎靡不振,然則見眼前此光景,他忍不住開口問道:“張郎這是……”
“大帥薦我出使吐蕃,探視金城公主,雖則尚未有明信下來,但我自當先做好準備,免得事出倉促。”
此話一出,封常清登時大吃一驚:“張郎既為大帥腹心,片刻難離,如今這遠去吐蕃,少說也得三五個月方才能夠歸來。而且出使大事,朝中難道就無人了,卻要隴右出人前往?”
如果不是杜士儀在點了將之後,又對他說出了另外一番話,即便如張興這樣心思縝密的,也免不了要暗自犯嘀咕。所以,見封常清那臉上寫滿了不可思議,他便似笑非笑地說道:“我先為河東節度巡官,而後又先後事大帥為河東、隴右掌書記,平生未下科場,卻能拔擢至此高位,知遇之恩不可謂不重。如今大帥既是薦我為國效力,豈有猶疑不前的道理?自古事主以忠,事上以義,僅此而已。”
封常清頓時為之啞然。王忠嗣擺明是拒絕了他,而杜士儀派了張興接見考察了他,顯然流露出了某種意向,儘管這個意向只是張興邀他相從左右,可他一介白身,有這樣的待遇也同樣是機會。電光火石之間,他突然開口說道:“既如此,我願相從張郎前往吐蕃都城邏些!”
“咦?”張興不禁訝異地扭頭看著封常清,見其一副吃了稱砣鐵了心的樣子,他就沉吟道,“你若是情願相隨,我倒是並無不可。若是事情順遂,旬日之內,朝中應該就會有旨意到來,你也先準備準備,至少和高郎君王郎君道個別,我還需得對大帥請示一聲。”
如果可以,封常清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