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兒,他方才聽到杜士儀問了一句話。

“渭州刺史郭使君,可是你的父親?”

原來是因為杜士儀認得他的老父郭敬之!

郭子儀心下鬆了一口大氣,反而為之釋然了。郭氏代為太原大姓,而後遷居華州,他父親郭敬之的祖上數代人雖則都出仕為官,可臨到老都不過是司倉司戶之類的州屬小官,直到他父親應智謀將帥科制舉擢高第,一任一任紮紮實實遷轉,如今已經升任渭州刺史,稱得上是光宗耀祖了。只不過,他父親一共生了十一個兒子,身為次子的他雖是武舉及第,為官卻不過按部就班,並不顯眼。

“大帥所言正是家父。家父前年官拜渭州刺史,常寫信寄語,囑我在朔方務必盡忠職守,為國守邊。”

杜士儀知道郭子儀必定會錯了意。然而,如果不暗示郭子儀,我聽說過你父親,甚至是,我對你父親聞名已久,難道還能滿臉笑容地對人說,郭將軍大名如雷貫耳?於是,他莞爾一笑後便頷首道:“令尊清廉高潔,我聞名已久,聽說他教子極嚴,因而翻看文武卷宗,見你是他次子,便想到召見一問。看你履歷,先在河隴,而後在朔方,前後為將已經有十六七年了?”

“是,我幼年便喜武厭文,而後武舉及第,釋褐後授左衛長上,而後調至河隴,因戰功授宣節校尉,柔遠府旅帥,而後又因戰功遷昭武校尉,柔遠府右果毅都尉,調來朔方,信安王到任後便隨其多次征戰,屢遷遊擊將軍,靈州經略軍先鋒使,但之前因為被人參劾軍紀,如今不過是一閒置裨將。”

郭子儀的回答中規中矩,既沒有誇示功勞,也沒有顯示武勇軍略,只是說到如今不過一閒置裨將的時候,他仍然露出了幾分落寞的表情。杜士儀看在眼裡,心裡也不由得思量著這四平八穩的升遷路線,再想想郭子儀的父親郭敬之十一個兒子,也根本沒那心力給每個兒子都謀劃好前程,而除卻當年河隴之地和吐蕃的連場大戰後,這些年戰事日漸平穩,郭子儀所帶兵馬有限,因此仕途受限也就很正常了。

“你那軍功簿我也曾經翻看過,你沒有文過飾非,不愧是郭使君之子。既然你曾經被信安王的行軍司馬參劾軍紀,我就給你一個機會,允你重領本部兵馬,倘若十日之後大閱無紕漏,我就還你先前先鋒使之職。”

這樣的意外驚喜讓郭子儀又驚又喜。他當然不會如同那些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小將一樣,把這樣的機會棄若敝屣,而是立刻躬身應道:“末將必不負大帥信賴!”

“好,你去吧!”

初次見面,杜士儀並不打算交淺言深試探太多。反正他剛剛上任,日後打交道的機會還多得是,用不著現在就興致勃勃地考較郭子儀的將才軍略,在他麾下的人難道還跑得掉嗎?而按照他給出的名字,張興王昌齡高適整理過那些文武官員花名冊之後,他也如願以償地在朔方節度所領十八州中,發現了好些位列宇文融那張名單,當初只能記在心裡卻不能任用的人。

事到如今,他真的得好好感謝一下李林甫,若非他舉薦,他豈能跨出這重要的一步?

節堂聚將之後,杜士儀召見了一批將校,分給每個人的時間都差不多,其中得到好處的,卻也不只單單一個郭子儀。旁人固然詫異,可他只是一個裨將,沒有人太重視杜士儀接見他所為何事。再加上杜士儀只不過將郭子儀以及另一人芮懷珍官復原職,依舊為偏將和先鋒使,故而尋常人也只以為是杜士儀新官上任的加恩。然而,因李禕向杜士儀舉薦,而留任節度判官的來聖嚴,就不是想得這麼簡單了。

來聖嚴這一年五十有二,已經過了盛年。相比杜士儀自行闢署的張興,牛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