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插向更為遙遠的西部,實現自有漢以來真正意義上的開疆拓土!”

劉虞的話語結束之後,又是引得大家一陣議論。

第241卷 第1924節:西域開年第一仗 (12)

當日軍議結束之後,第二天各軍按照既定行軍時間分頭行動。六萬平西軍和崑崙軍步兵按照建制魚貫而行,先是顏良率領兩萬平西軍抵近龜茲國的延城一帶,為後續的四萬部隊開啟了通道;接著關羽帶著文丑,率領兩萬中軍繼續向前挺進,抵達溫宿一帶之後,控制了附近的局面,又為徐榮的右軍兩萬部隊開啟了西進的通道;最後徐榮率領兩萬崑崙軍士兵抵達尉頭至疏勒一帶,擺好了接戰的陣勢。

在西路軍推進的同時,馬超統率三萬西涼騎兵和兩萬焉耆車師聯軍先向東行進了一百多里,然後經交河要塞透過了天山山麓,接著折向而西,按照既定的方針開始了對烏孫國的分塊切割。

至此,平西軍團第一次大規模軍事行動在西域全面展開!

第七七二章烏孫常有十萬騎

自去年初蒼狼軍和西涼軍出玉門關以來,趙興手下的部隊先後有十幾萬人來來回回地在玉門關至焉耆一帶折騰,雖然距離天山北麓的烏孫國有數百里之遙,而且還被東西走向的哈爾克山、薩阿爾明山阻擋,但這種驚天動地而且持續了大半年的兵力行動,無論如何也會傳到天山西北邊烏孫國那邊去。

關於烏孫國,《漢書·西域傳》中有這樣一段描寫“地莽平。多雨,寒。山多松。不田作種樹,隨畜逐水草,與匈奴同俗。國多馬,富人至四五千匹。民剛惡,貪狼無信,多寇盜,最為強國”。

這是天山腳下一個強悍的遊牧民族,位於絲綢之路的要衝,在曾經的大漢帝國與匈奴的較量中,烏孫國承受著來自雙方的壓力和拉攏,始終搖擺不定。

烏孫國是一個氏族血緣組織與初期國家行政、軍事組織緊密結合的宗法奴隸制社會。《漢書.西域傳》中記載:“烏孫國,大昆彌治赤谷城,去長安八千九百里……相大祿,左右大將二人,侯三人,大將、都尉各一人,大監二人,大吏一人,舍中大吏二人,騎君一人。”

這是一個將氏族血緣組織與軍事和行政組織混融在一起的遊牧國家。“大昆彌”是烏孫的最高統治者,其下還設有相、大祿,而後次第還設有大將、侯至騎君諸等官職,而這些重要的官職,多為王族後裔或親族來擔任。

春秋戰國以前,烏孫族曾經在現今寧夏固原一帶遊牧,其後他們才逐漸遷徒到河西地區。早在西漢以前,烏孫族便在河西走廊上建立了自己的國度,其開國君主獵驕靡為大昆彌,以長子為太子,而次子即為“大祿”。烏孫族在向西遷徙之前,曾遊牧於敦煌、祁連山一帶,接近中原地區,受漢文化影響,所以才有相大祿、左右都尉這種類似於漢制的官制。

第241卷 第1925節:西域開年第一仗 (13)

前漢時期,匈奴人在大漢北方興起,逐漸壓迫烏孫人的生存空間,於是他們向西遷徙,直到越過天山北麓,進入水土肥沃的伊犁河流域和準噶爾盆地,便在這裡定居繁盛起來。無論是西漢王朝還是東漢王朝,都沒能真正將烏孫國納入自己的版圖之中,最好的情況下,也就是進行了聯姻,可以影響到烏蘇國的一些內政。

以漢武大帝如此強悍的一個猛人,最終卻未能降伏烏孫,是有原因的。

別看烏孫國還是落後的奴隸制國家,但他同時還是一個將血緣與宗法融合到國家內部的氏族制國家。在其“十二萬戶”的烏孫居民中,按戶口徵男丁為兵,時常有“勝兵十八萬八千八百人”。

烏孫國的地理環境非常適合畜牧業,因此畜牧發達。伊犁草原地勢平坦,有肥沃的黑鈣土及慄鈣土,植被相當茂盛,是優良的草場。烏孫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