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4部分(第4/5頁)
章節報錯
嘉客,臨時起意,便想來叨擾一杯酒喝,馮老可別嫌棄我們作不請自來之客。”
其實他是否臨時起意,馮道心裡明白。在洛陽朝廷裡面。其實大多數人對契丹是又懼又怕,如桑維翰這般旗幟鮮明地願做契丹兒臣之臣者不多。在文官大佬裡面,李崧在對外方略上算是他的政治同盟,相約來到,豈是偶然?
馮道輕輕一笑,道:“得幾位大駕光臨,吾門蓬蓽生輝矣!”
他們這一群人。全是文人,繁文縟節自然少不了,也虧得範質本來就是儒林圈子裡的人物,身處其中,遊刃有餘。
一番寒暄之後。開宴上酒,群儒坐下,酒才過一巡,就有一人站起來道:“嘉客遠來,吾未有備,唯以一酒,借詩以祝。”
剛才寒暄之時,各人早已透過姓名,這時範質循聲看去,見是李崧之弟李嶼,忙站起來舉杯還禮,便聽李嶼吟道:
骨肉緣枝葉,結交亦相因。
四海皆兄弟,誰為行路人?
況我連枝樹,與子同一身。
昔為鴛與鴦,今為參與辰。
昔者常相近,邈若胡與秦。
惟念今相聚,恩情日以新。
鹿鳴思野草,可以喻嘉賓。
我有一罇酒,欲以贈遠人。
願子留斟酌,敘此平生親。
詩是頂級好詩,原本是送別詩,這時改了幾個字,變成迎客,倒也頗為應景,鴛鴦鳥、連捆在後世是情人的代名詞,在古代比喻好朋友也未成不可,至於骨肉兄弟更是要將彼此的距離拉得親得不能再親了。
表面看都是好話,然而範質一聽臉色就有些變了!
這首詩出自漢魏年間《蘇李詩》之一,是無名氏仿照蘇武、李陵的口吻寫的一組五言,鍾嶸《詩品》評為上品,連杜甫也奉為圭臬,四海皆兄弟一句更是流傳千古成為俗語,然而這首詩是假託蘇武寫給李陵的!
李陵是誰?那是投胡的漢人!這時候把這首詩拿出來,那就是將範質比作李陵,將天策比作匈奴:“昔為鴛與鴦,今為參與辰”,參星與辰星分別位於夜空之東西,正要用於比喻天策與石晉;“昔者常相近,邈若胡與秦”,漢朝時所謂秦就是指代華夏,正如唐朝常以漢指代唐,這兩句是說我們以前是一家人,但現在你卻投胡人去了,咱們中間的距離就像參辰兩星一樣遙遠。至於最後那句“願子斟酌”中的規勸之意,更是不言自明!
這麼一首頂級好詩,放在這個場合,就是暗指天策是胡人的政權,不是華夏正統!你範質是投了胡人,做了漢奸!
文人罵人不帶髒字,若換了張邁,甚至鄭渭在此,只怕都不知道對方是什麼意思!若是聽了這詩就飲酒,那就是範質預設自己是進了胡人朝廷了。
範質臉色之變只在須臾,瞬間便回覆過來,笑道:“有唱不能無和,吾亦借先賢一詩為和。”當下吟誦,也是一首五言:
中原初逐鹿,投筆事戎軒。
縱然計不就,慷慨志猶存。
杖策謁天子,驅馬出關門。
請纓系南粵,憑軾下東藩。
鬱紆陟高岫,出沒望平原。
古木鳴寒鳥,空山啼夜猿。
既傷千里目,還驚九折魂。
豈不憚艱險,深懷國士恩。
季布無二諾,侯嬴重一言。
人生感意氣,功名誰復論!
這首詩也是名作。是魏徵的《述懷》,當初大唐初立,魏徵投唐未久,潼關以東還有許多隋末的割據勢力,魏徵便請纓去勸降李密所領導的瓦崗軍舊部。“東藩”兩字用的極其毒辣,那是將東方尚未臣服的勢力視為臣屬了!
範質援引此詩。那是以天策比李唐,把石晉打落到瓦崗軍舊部的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