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候王娡耍了個陰謀,她她暗地裡派人去“曉諭”大臣,要他們關心國中有帝無後的大事,儘快上表請立太子之母慄姬為皇后,結果負責禮儀的大行官便真的當眾向景帝進言:“‘子以母貴,母以子貴’,今太子母無號,宜立為皇后。”正在氣頭上的景帝被這不合時宜的話一激,當場大怒:“這是我的家務事,輪得著你來管嗎!”當場便將關進牢獄,不久便砍了他的腦袋。他認為這一定是慄姬或太子劉榮勾結朝臣乾的,因此趁勢也就將太子劉榮廢為臨江王。慄姬從此徹底失寵,被貶入冷宮,連見景帝一面也難,不久因怨憤一病而亡。

就在劉榮被廢三個月後,景帝冊立王娡為他的第二任、也是最後一任皇后。十二天後的丁巳日,王皇后七歲的兒子劉徹成為皇太子。武帝做了太子後,更加勤奮學習,景帝還給他請了很有學識的衛綰做他的老師。武帝的學習範圍很廣,包括了騎馬、射箭和經學與文學。

公元前141年在位15年的景帝駕崩,卒年48歲,從此劉徹做為漢武帝登上歷史舞臺,這年,劉徹十六歲。而在劉徹登基為帝之前,已娶長公主的女兒陳阿嬌為妃,此時尊為天子,當然就立陳氏為皇后了。

即位初期改革受阻

漢武帝繼承了皇位之後,就雄心勃勃地想將文景之治的盛世繼續下去,於是便開始實行自己的政治方略:安排自己信任的人掌管朝中大權,為了更多地選拔人才,武帝還下詔命令全國官吏向中央推薦人才,有名的董仲舒就是在這次推薦考試中得了第一名。武帝召見他,探詢治國的良策。董仲舒便將自己的一整套經過發展的儒家治國思想說給武帝聽,武帝非常讚賞。但是武帝的改革卻遇到了阻力,這阻力主要是來自當時的太皇太后竇氏,即武帝的爺爺漢文帝的皇后。從她做皇后到這時,已經有了四十年,竇氏家族在朝廷的勢力已經很龐大。按照規定,分封的一些王與侯都要到各地自己的封地去,但竇氏的親屬們都不願意到那些邊遠的地方去,都留在京城。互相勾結,違法亂紀的事經常發生。而竇氏和武帝的治國思想也有很大的分歧。

竇氏喜歡的還是在漢朝初年很盛行的黃老思想,即遠古的黃帝和近世老子的思想,主要是“無為而治”,這是漢初與民休息政策的基本治國思想,這使國家的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促成了“文景之治”盛世景象的出現。但到了武帝時期,因為分封的諸侯王們對抗中央,所以武帝迫切希望加強中央的權利來壓制地方勢力。而武帝此時還沒有力量和自己的奶奶竇氏較量,在他任命的重臣趙綰提出竇氏不應在干涉朝政時,惹惱了竇氏。竇氏逼迫武帝廢除了剛剛實行的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武帝所任命的公卿大臣橫遭黜免、殺害,然後,竇氏寵信的人接替了這些重要職位,實際上竇氏掌握了朝廷的一切。這對武帝是一個打擊,於是,他開始四處遊浪射獵,不再過問大政方針。由於長公主在太皇皇太后面前的保護與武帝自己的韜光養晦,才使他的帝位得以保全。

公元前135年,竇氏去世,武帝終於可以推行自己的改革思想了,他馬上將竇氏的人一律罷免,將自己當初提拔的那些大臣重新重用,治國思想也採用了儒家的主張,開始加強中央集權,對付地方的豪強勢力。

勵精圖治,苦鑄大漢版圖

這時的漢朝一方面政治形勢比較穩定,國家經濟狀況也比較好,另一方面諸侯王國的分裂因素依然存在,封建統治思想尚待確立。所以,武帝在繼續推行景帝時各項政策的同時,採取了一系列強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措施。

在政治方面,首先進一步削弱諸侯王國勢力,頒行“推恩令”。在高祖劉邦時期,曾經封了很多劉姓的王,叫做同姓王,但後來這些同姓王的後裔卻橫行鄉里,對抗中央,不肯聽從中央的命令。為了徹底削弱諸侯王的勢力,武帝就頒佈了這項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