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天,出人意料的是,美國國會就中美關係舉行聽證時,那些經常批評中國的*黨議員也規勸奧巴馬政府看在兩國日益加深的經濟利益的大局面子上,不要把關係搞僵,重在協調。在印度訪問的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布魯金斯研究所的高階研究員李侃茹先生在接受印度媒體採訪時說,世界應該學會尊重中國。中國人非常敏感,他們會從細微的動作裡判斷出你是否尊重他們。其實,這根本不是新鮮觀點,而是常識。10 年前,美國對外政策方面的精英們就意識到:你把中國當朋友,他就會成為朋友;你把他當成敵人,他就會成為你的敵人。

鑑於雙方的默契,中國政府破天荒地在奧巴馬連續宣佈對臺灣軍售之後,居然允許美國的尼米茲號航空母艦訪港。所有中美關係的觀察家都小吃一驚,認為不可思議。

這些日子借“谷歌事件”不斷批評中國干預新媒體自由的國務卿希拉里沒有激怒中國政府,反而讓自己的丈夫克林頓因心臟病猝發住進醫院。看來一向以*衛士自居的美國*黨也會因政見相左產生家庭不和。克林頓在當總統時,曾經因為務實,實行了把*問題與基於中國貿易最惠國待遇分開的政策。再加上九年前中國加入WTO 後,美國國會失去了年年審議中國*並以此質疑中國的法律依據。奧巴馬要接見*,中國政府“不爽”,但是也不會再跟美國人拼了命地一爭短長,畢竟奧巴馬為了訪華已經推遲了原定的會見。美國的政治是兩黨政治,奧巴馬沒有把經濟在一年內提振上去已經在民意中失分;中期選舉在即,*黨一定會討好民意,堵住反對黨的嘴。另外,胡主席原定的訪美日程也不希望受到嚴重干擾。我記得美國在全球“最鐵的哥們”英國也曾為了美國的國內政治吞下了苦果:克林頓總統曾邀請被英國政府斥為恐怖組織的北愛爾蘭共和軍的政治領導人傑裡·亞當斯訪問華盛頓,就是為了討好大量的美國愛爾蘭人選民。英國政府鼻子都氣歪了。

關於臺灣問題,有一位美國學者,卡內基和平基金會訪問學者戴維·羅特科普夫先生2010 年2月1日在美國《外交政策》上發表文章,題為《繼續支援臺灣,美國能撐下去嗎》。文章認為,臺灣很小,它在真正的戰略優勢方面對美國的好處微乎其微;美國肯定不會為臺灣而跟中國開戰。設想,如果中國向美國鼻子底下的古巴運送64 億美元的軍火,美國會高興嗎?1962 年的“古巴導彈危機事件”已經證明,美國絕對不會答應。當年的美國總統肯尼迪寧可冒一場核大戰的危險,也不允許蘇聯人把導彈運到自己的後院。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美國人可能對這種東方的智慧不屑一顧。可是,幾天前,英國王子查爾斯在視察軍人療養院時,還情不自禁地跟著教練學起了中國氣功,意在緩解內心的緊張和壓抑,儘管動作笨拙,令人捧腹。

我們到底是5000 年前的孔聖人、150 年前的鴉片禁菸者、90 年前的五四運動的傳人、60 年前的新*主義者,還是30 年前實事求是的“唯物”主義者?

提出這些疑慮和不安,本身就說明我們處在歷史的十字路口,彷徨、探索,有文化上的自戀和經濟上的自大。

三十而立,我們需要想明白。再過十年到了不惑之年,可能我們的國人會比現在更加成熟,面對歷史,正視現實,展望未來。四年前我的一篇文章題目就是《中國的事情誰能說明白?》,60 年大慶前夕,我惴惴不安,撰文提出要居安思危。這樣的謙卑(humility )也許才能真正回答一位網友對我的部落格文章的跟帖裡所說的:“中國最不缺你(楊銳)這樣的吹鼓手。”到底是在吹鼓,還是警鐘長鳴?我倒是有些不解。

三十兒了,歌舞昇平,沒有必要這麼沉重。但是我們的國家在許多方面似乎只有世故,沒有成熟。這無法自欺欺人,比如如何面對批評和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