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的人都將被上帝赦免原罪。但這一說法在遠征過程中發生了變化,人們相信凡是在與異教徒戰鬥中倒下的人,都會踏上最終的救贖之路。東征之行不僅是此生之旅,更是來生進入天堂的通道。
基督教取得了巨大的勝利,從教堂講壇到酒館客棧,教皇和騎士都被充滿讚譽之聲的歌曲和詩句所包圍。反觀伊斯蘭世界則顯得有些無動於衷。在耶路撒冷陷落之前,城內曾制訂過對付十字軍的計劃,但抵抗行動僅限於區域性地區,而且實力非常有限。有些人曾對這種鬆懈政策頗感困惑。據說當時有一位巴格達法官曾衝進哈里發的宮廷,譴責當局對待歐洲敵人的態度:“你們還敢這樣高枕無憂?”他對在場的人說,“你們過著鮮花一般的浮華生活,而你們那些在敘利亞的兄弟卻連安身之所都沒有了!”其實在當時,巴格達和開羅這兩個對手已經達成了某種意外的默契,讓基督徒統治耶路撒冷總比讓他們的對手什葉派或遜尼派統治來得強,因此雙方都選擇袖手旁觀。法官的演說讓哈里發身邊的某些官員掉淚,但多數人仍是置若罔聞、無所作為。
首次東征的勝利並沒有給歐洲或巴勒斯坦的猶太人帶來任何好印象,因為他們親眼目睹了所謂高貴的十字軍的暴力行為。在萊茵蘭(Rhineland),反猶太情緒的升級導致大批歐洲猶太婦女、兒童和老人慘遭屠殺。猶太人為歐洲在東方的崛起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之所以會有屠殺行為,是因為基督徒始終認為耶穌的受難是猶太人的責任,以色列的土地應該由基督教的歐洲來掌管。任何人都無法阻擋歐洲向黎凡特進軍的步伐。
對拜占庭來講,第一次十字軍東征也算不上什麼勝利。因為在軍事勝利和明星英雄博希蒙德的背後,其實隱藏著一個並不光彩的故事:帝國被出賣了。在1096年至1097年間路過帝國首都時,遠征軍的所有首領曾一同面見皇帝阿列克修斯一世(Alexios I),並朝著十字架賭咒發誓,他們將如數歸還征服行動前原本屬於拜占庭帝國的所有城鎮和疆土。然而隨著征服行動的開展,博希蒙德開始盤算如何擺脫這份承諾,併為自己撈取儘可能多的利益,比如如何將名城安條克收入囊中。
當該城在重兵包圍下被攻破後,他覺得機會到了。在安條克聖彼得大教堂一次著名的面對面交鋒中,他堅持拒絕將城市交還給拜占庭皇帝。圖盧茲(Toulouse)的雷蒙德(Raymond)——十字軍領袖中權力最大的人——嚴肅地提醒他:“我們在主的十字架、荊棘冠和其他許多聖物面前發過誓,非經皇帝許可,我們不會將任何皇帝治下的城市和城堡據為己有。”但博希蒙德卻只是說,那些承諾已然無效,因為阿列克修斯一世也沒有履行自己的承諾。他提出要退出遠征行動。
在12世紀初,所有關於遠征行動的宣傳中,博希蒙德都被擺在最核心的位置。從未有人提到,這個人們假想中的遠征軍英雄,在聖城陷落之時其實根本就沒在現場。安條克的僵局拖延了近一年的時間,十字軍最後決定留下博希蒙德繼續前行。為了感謝上帝,騎士們在發動圍攻之前繞著耶路撒冷環行,有些人甚至光著腳以表示自己的謙恭。而此時,博希蒙德卻正在數百英里開外,獨自欣賞這份靠著自己的固執和冷酷賺得的大禮。
博希蒙德之所以能在安條克及其周邊地區立足,主要靠的還是東地中海地區超乎尋常的機遇。從這種意義上說,他佔據安條克的行動,是幾十年甚至幾個世紀以來,東方世界不斷吸引雄心壯志的西歐人和北歐人的必然結果。十字軍東征是場宗教戰爭,但同樣也是通往財富和權力的跳板。
不僅是拜占庭人對東征行動不以為然——主要原因自然是博希蒙德拒絕歸還安條克以及其他的惡毒行為,比如他的支持者們在歐洲捏造擴散有關阿列克修斯一世的惡意傳聞——還有一些人在最開始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