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新君主名叫馬穆魯克(Mamlūk),他的祖先原是黑海以北的遊牧部落,後來被當作奴隸從克里米亞和高加索的港口交易到埃及軍隊中服役。這支奴隸軍中也包括一些蒙古人,以及一些所謂的“新來的人”(wāfidīyah),即在草原常見的內部混戰中戰敗、為尋求避難最終來到開羅服役的人。

中世紀的歐洲一般被人看作是十字軍東征時代、騎士時代和羅馬教皇掌權的時代,但如果和遠東的巨大戰役相比,則所有的這些都基本上只能算是串場表演。蒙古人差點就征服了全世界,他們統治的地域幾乎涵蓋了整個亞洲。歐洲和北非也已是門戶大開,但令人吃驚的是,蒙古統治者聚焦的不是前者,而是後者。換句話說,歐洲已經算不上最大的獵物。阻擋蒙古人控制尼羅河、控制埃及肥沃農耕土地以及四通八達貿易通道的,居然是同樣來自草原的遊牧民族。這已不僅僅是一場地區霸主之戰,而是一場基於政治、文化和社會體系上的勝利。中世紀的戰役將在中亞和東亞的兩個遊牧民族之間打響。

耶路撒冷的基督徒對蒙古人的進攻深感恐慌。他們先是放棄了十字軍的掌上明珠安條克,同時阿卡的守軍也在權衡之下與蒙古人達成了妥協。他們近乎絕望地向英格蘭和法蘭西乞求軍事援助。但是最終拯救西方人的,居然是他們不共戴天的敵人——埃及的馬穆魯克人,此時正在向北挺進,去對付那些橫掃巴勒斯坦的蒙古軍隊。

過去六十年的大多數時間裡,蒙古人所向披靡,如今他們卻要面臨首次大敗。1260年9月,蒙古人在巴勒斯坦北部的艾因賈魯(?AynJālūt)遭遇慘敗。儘管忽都斯蘇丹(Sultan Qu?uz)在內部權力爭奪中被暗殺,但馬穆魯克人的進攻步伐幾乎未受影響。與此同時,他們還發現蒙古人幫了他們很大的忙:蒙古為粉碎當地人的抵抗勢力,已經將城鎮連為一片。正如中亞的整合為成吉思汗在13世紀的進攻提供方便一樣,此時的蒙古人也不經意地將敘利亞、阿勒頗和大馬士革等重要城市拱手送給了對手。馬穆魯克人最後進城的時候,幾乎沒有遭到任何抵抗。

聖地上的基督徒,連同歐洲的基督徒在內,都在驚恐地觀察著這一切,他們不知道事情會怎樣發展,他們的結局又會是什麼。但沒過多久,人們對蒙古人的態度就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基督教歐洲漸漸開始理解,儘管這些遊牧騎兵從黑海北部長驅直入橫掃匈牙利平原,儘管他們遭受了無數的苦難,但蒙古人可能真的如最初他們謠傳的那樣,是歐洲人的救世主。

在1260年以後的幾十年間,歐洲和聖地派遣了多個使團,試圖與蒙古人結成聯盟,一同抵抗馬穆魯克人。身居亞洲的蒙古首領旭烈兀以及他的兒子阿八哈(Abaqa)也在派遣的外交使臣前往西方,他願意談判主要是因為他們希望利用西方人的海上力量攻擊埃及,以及埃及人新近征服的巴勒斯坦和敘利亞地區。但是合作遠非那麼簡單,因為蒙古人內部已經開始出現分裂的跡象。

到了13世紀下半葉,蒙古人的疆域已經非常遼闊——從太平洋到黑海,從大草原到印度北部再到波斯灣。於是,分裂在所難免。帝國被劃分為四個主要分支,這些分支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嚴重。最重要的一支仍是以中國為中心;中亞則由察合臺統治,一位波斯作者曾將之描述為“屠夫和暴君”,一個萬人痛罵的“殘忍的吸血鬼”,一個徹頭徹尾的惡魔;在西部,佔領了俄羅斯至中歐草原地帶的蒙古人建立了“金帳汗國”(Golden Horde);而大伊朗地區的統治者則被稱為“伊利汗”(īlkhānid),源自īl…Khān一詞,就是蒙古帝國分支的意思。

馬穆魯克人玩起了巧妙的政治手段,最後成功地和“金帳汗國”的首領別兒哥聯手——之前別兒哥和伊利汗的衝突已經公開化。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