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帶給人們希望。尤其是這些英勇的武裝移民,他們一旦找到適合生存的地點就能紮根下來,並由完全消費的單位變成且消費且生產的單位,在可能的情況下甚至由一個物資消耗單位變成一個物資產出單位。而沿著商道分佈這批武裝移民一旦站住了腳跟,又會反過來確保了這條商道的安全,對商人來說,商道的安全係數和利潤是成正比的,尤其是在前方有需求的情況下。
楊應麒一直認為,漢廷的這筆行政開支從長遠來說是很值得的,其中最大的價值當然是拓土開疆,用進攻來保證北方漢地的安全,而另外一個附加的好處是這筆開支可能會成為一個始動力,推動了這條商道的繁榮和展——當然,前提是漢軍這次北征能夠取得勝利。雖然楊應麒做的是長遠打算,但商業的力量甚至在這次戰爭中就已經有所揮,尤其是那些常年走漠北的畏兀爾商人,更是趁著這次北征展現出了他們令人讚歎的手腕,他們不但為漢軍提供了幾乎可以媲美軍方偵騎的環境資訊和敵軍資訊,甚至能從對漢廷充滿敵意的部族中購買到牛羊甚至馬匹,用以補充漢軍的不足。
可以說,漢廷的這次北征不像是一場單純的軍事行動,從東北和漢地開到大漠南北的不僅僅是一支軍隊,而是一個由軍隊開路的龐大經濟體,對漠北諸族來說,他們看到的不是一支孤軍的進入,而是一個國家在移動。在這個時代,大漠南北沒有一個部族和部族聯盟敢和這樣一股強大的力量正面對抗,蒙兀爾到達漠南的時候,在蕭鐵奴進入時尚未臣服的部族,除了一小部分逃往漠北之外,其它的已全部臣服。由於蒙兀爾以前軍掃除了障礙,所以折彥衝的中軍在漠南千里行軍時根本就沒打過一仗,整個行程就是一個接受臣服、敕封諸部的儀式。
不過,北征漢軍的順風越往北就越顯得微弱,武裝移民在漠南適應得很快,但到了漠北就不大行了。不但武裝移民如此,連軍隊也是。從歷史的經驗來看,歷代的北征漢軍在漠南取得的成果是既輝煌又脆弱,因為對漢人來說最難打的仗不在漠南而在漠北,漢軍只有在漠北真正贏了才算贏,否則就算在漠南贏了一千次,只要在漠北輸了一次就可能將本錢全部輸光,而且之前在漠南的勝利也可能會變成無用功。
華元一六八三年,在漢軍還沒望見可敦城之前,冬天又來臨了。仇視漢人的漠北諸族都在詛咒著,希望上天降下一場大雪把漢軍全部凍死,這樣他們就能不費吹灰之力就將這些可惡的漢人趕回去。
十一月,蒙兀爾的前軍和一部敵烈人起了衝突。雖然漢軍有十萬人,算上後勤隊伍有幾十萬,但在具體的戰場上,真正能揮戰鬥力量的人數通常都不多。這次衝突的規模不大,但對胡漢雙方來說卻都十分重要。在這場戰鬥中蒙兀爾投入了一千二百人,而敵烈人則有八百控弦之士,戰鬥的結果是漢軍陣亡二百人,而敵烈人在損失不到三十人的情況下,眼見漢軍後援繼至而主動撤退。訊息傳到中軍後,折彥衝便推斷漢軍的順風可能已經結束了。這個寒冬,對漢軍來說不但是自然界的寒冬,也有可能是軍事上的寒冬。( )
第三二零章 北征大軍(下)
折彥衝的大帳徹夜通明,十二名將領環列在一副巨大的地圖周圍,人人神色凝重。前鋒進軍鈍挫的訊息讓中軍將帥開始產生了一點悲觀的想法,不過這種悲觀最多隻能算是憂慮,大部分都還相信漢軍最終能夠取得勝利。
十二名將領第一位是上將蒲魯虎,最末尾一個是中軍第一營郎將任得敬。不過這時在開口說話的,卻正是任得敬。
“自古爭戰,地利一途極重。軍力相敵,主必勝客。如今我軍身處漠北,諸胡是主,我軍為客,周遭環境越是惡劣,於地主越是有利,而對客軍越不利。”
任得敬只是一個郎將,不過出徵這幾個月來辦事得力,折彥衝對他十分看重,他以漢人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