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0部分(第2/5頁)
章節報錯
將來自己造油輪做準備的。根據工業部的計算,如果要擁有年運輸1000萬噸原油的能力,那就需要100艘。
連美國都不可能去造100艘專用油輪,所以仿造的同時,欽州廠就已經開始在德國工程師的幫助下設計5萬噸級超大型油輪。對此海軍造艦總監的魏翰比苗遠還高興,指著油輪滔滔不絕,似乎那玩意就是海軍人始終想要的國產戰列艦:“新油輪的設計上已經差不多了,船型實驗7月就能開始,要是順利的話到23年底就能開工。”…;
白髮蒼蒼的魏翰是晚清海軍的最重要支柱,卻因為工作不被大多數人瞭解。在他任期船政期間。主持設計和建造過12艘艦船,至今仍在海軍服役的通濟艦就出自他手。雖說由於技術等原因相比國外還很差,但這不是他的過錯,所以楊秋開始梳理海軍後,薩鎮冰就立刻找到他。再次出任海軍造船裝備總監製。
他這次來是檢查欽州廠承攬的1920海軍計劃中的輕巡洋艦進度的,70歲的老人每年一半時間奔波於沿海造船廠的精神,連楊秋都頗為感動,笑道:“魏老,這種事讓下面來就行了,你可要注意身體。”
楊秋喜歡稱年紀大的人什麼老什麼老的。已經不是奇聞,魏翰也早有所聞,笑道:“謝謝副總統,可老朽就是閒不住,您看這些。。。。。都是寶貝啊。當年我們要是有這些,愷仕、子香、雨臣他們。。。。。。。”老頭說到最後,唏噓感慨流出了眼淚。多優秀的一代北洋人啊,卻因為各種原因血灑疆場魂不歸兮。楊秋連忙安慰了他幾句,也知道這些老北洋對當年一戰感覺多麼憋屈,就連黎元洪都時不時把甲午掛在嘴上。
怕他傷心過度影響身體,楊秋把話題轉向海軍條約的事情上,問道:“魏老,海軍談判那件事進行的如何了?”
華盛頓海軍談判因為中國這個新興力量的加入愈加複雜,所以歷史上2月結束的談判至今都沒結果,主要就是中國海軍要求獲得日本同等待遇。魏翰雖然是技術人員,但卻格外關心此次談判,因為這關係到海軍能造多少軍艦,於是乾脆在建造中的油輪旁邊給楊秋介紹起來。
海軍談判從21年初就陸陸續續開始接觸,但截至目前還是一團混沌。主要核心就是美國要求和英國同等地位,而日本要求拿到英美的80%噸位。最讓英美頭疼的是,中國海軍也提出自己的主力艦噸位必須等同日本,否則不予考慮加入條約。
英國對此很頭疼,狡辯說這不是國家談判,僅僅是海軍談判。中國沒有海外殖民地,也沒有海軍傳統,所以不應該獲得那麼大噸位。楊度和葉祖圭肯定不會被忽悠,沒殖民地就不要海軍了嗎?從最南的欽州到最北的鄂霍茨克海東北海峽(上海公報從這裡開始分割,尚塔爾群島屬於中國),整條海岸線長達7千公里,加上英美在上海公報中承認南海諸島屬於中國,中國海軍有權和英美法一起維護南海地區穩定,所以海軍需要承擔約1100萬平方公里海域的安全!所以至少需要12艘戰列艦、8艘戰列巡洋艦、40艘巡洋艦和200艘驅逐艦才能維護海防安全。
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12艘戰列艦。8艘戰列巡洋艦,40艘巡洋艦。。。。。。這是絕不可能的!要是按照這個噸位給,直接就比肩英美了!豈不是又弄出一個擁有更廣袤海域,資源數百倍,海岸線完全無法封鎖德國?所以別說英美,完全無關的法意也直接搖頭,日本更表示中國的統計法有誤。所轄海域內有一半應該屬於日本管轄。
楊度和葉祖圭也知道拿不到,真拿到國家也暫時養不起那麼大支海軍,之所以這樣完全是不想弱於日本海軍。否則回去無法交代。
面對咄咄逼人的中國海軍,日本一邊在談判桌上叫囂中國威脅,表示如果中國拿到同樣的主力艦噸位日本就退出。又不顧國內經濟壓力。在中國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