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4/5頁)
章節報錯
1942年,日軍第十五軍底下的四個師團向緬甸進攻。
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的三個基本目標:
(一)確保中國西南邊陲之防守,防止日軍由此入侵中國大後方。
(二)保護中國經緬甸至外國之陸路交通。
(三)應付日軍對緬甸的威脅。(就當時的情勢而言,此目標實難如願。)
儘管處境艱危,孫立人將軍領導的新三十八師卻出乎意料地打了一場以少勝多、以寡救眾的仁安羌之役。
關於仁安羌之役,可謂眾說紛紜。在反覆對照所尋得的中英資料後,比較可信的概況如下:
1942年4月14日英軍第一緬甸師殘部棄守馬格威,北撤仁安羌時,採摩托化沿公路行進,但日軍214聯隊提前抄捷徑襲擊仁安羌,並佔領拼牆河推崗(Twingon)渡口公路橋。英軍第一緬甸師約4000人後來雖知公路撤退已不可能,但因不願捨棄珍貴車輛、輜重而涉水突圍,遂被阻於仁安羌油田特殊之溶蝕地隙乾燥地形。
該役從4月17日英軍受阻於510高地起,到19日拂曉國軍新三十八師孫立人師長下令113團劉放吾團強渡拼牆河佯攻日軍、收復501高地助英軍輕裝突圍止。共擊斃日軍少佐吉柳仲次以下約500名日軍,並救出英方軍民約4500人(而非舊說之擊斃千餘人、救出七八千人),今日就此戰鬥經過,皆有中美英日四國檔案、*可稽。
1942年4月16日深夜,經亞歷山大親歷要求,史迪威命令調新三十八師112和113兩個團分別馳援英緬第一師和英印十七師,時任新三十八師副師長的齊學啟正率領劉放吾的第113團向皎勃東前進,師長孫立人親率陳鳴人的第112團隨後跟進。
4月17日晨,孫立人召集主要軍官會議後,派齊學啟指揮112團馳往坎納特、納貌策應英印十七師;親自率113團和師直屬隊接應英緬第一師。
丹青難寫是精神(12)
根據劉放吾提出的作戰方案,孫立人決定立即奪取賓河大橋,乘敵全力搶救油田裝置和分兵圍困英軍而造成守衛空隙之機,集中全力渡河,奪取南岸的501和510兩個高地。遂派113團副團長趙狄率該團第三營、師工兵連、搜尋連、諜報隊、戰炮連乘汽車先行向賓河北岸出發,在肯耶以南佔領掩護陣地,偵察敵情地形,相機奪取大橋。孫立人偕劉放吾團長率113團主力和師直屬隊隨後跟進,於當日午後2時到達距賓河大橋約4公里處的小鎮肯耶。
佔領賓河北岸從大橋到老渡口間約3000米正面的日軍,為高延隆中佐所率第214聯隊第三大隊,附輕裝甲車隊、山炮、速射炮各一隊,發現中國軍隊向河岸運動後,即出動步兵一部,在裝甲車的支援下,主動向中國軍隊逆襲,與華軍蔣元連線火,蔣元連後撤,日軍跟蹤而來,17日下午約4時,與113團第三營主力接戰,被三營擊敗,退回原陣地。
18日黎明前,趙狄率第二營從公路西側秘密接近橋頭堡,第一營從公路東側秘密逼近老渡口,工兵連準備了渡河器材隨後跟進,第三營置於公路交叉口為預備隊。師搜尋連、諜報隊附工兵一排,則已由老渡口東側在緬甸嚮導引導下安全偷渡到達南岸,隱蔽在白塔山中。5時,攻擊開始,經數小時激戰,日軍不支,退往南岸,至11時華軍完全控制北岸陣地,但向南岸的攻擊受挫。被圍的英聯軍也於18日凌晨開始從南面發動進攻,但是沒能突破日軍的防線。
根據中英兩軍的協調(孫立人將軍與英緬軍第一軍團長史林姆的君子協議),決定在19日拂曉發起攻擊。英裝甲七旅所屬皇家坦克二營C連10輛輕型坦克和炮兵連4門25磅炮附屬中國軍隊行動。劉放吾團長率第一營、第二營、師工兵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