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蠼桓���T詡�刀永錚�砩匣勾┳湃氈揪���皇峭飛匣懷汕嗵彀茲展�盞拿弊櫻�堤ㄇ暗暮眉父鱸率奔淅鎝郵鼙本┗暗慕萄В�約爸洩�幕�⒗�貳⑺枷虢逃�<�刀傭映げ⒉歡系厝八鄧�羌尤牘���煌�斡脛洩�慕ㄉ琛�

被派到日本參與飛機制造工作的志願兵提到,1940年時,他年僅15歲,公學校裡的老師極力鼓吹學生前往日本從事飛機制造,一方面可以學習技術,再方面如此可以取得高等科學業證明。最後他提到在日本名古屋三菱航空機制作所裡,美軍的空襲炸死了許多一同前去的少年兵。

另一位到日本海軍高座工廠的志願兵也提到,15歲時,學校老師的宣導表示這不是去打仗,而是半工半讀,五年後有1000日元的儲金,還有工業學校的畢業資格,將來可以以此資格當技師,不需再苦惱以後在社會上的出路。

當然最後這些承諾,隨著日本投降而通通作廢了。

也有志願兵戰後加入國軍,提到每天上三*義思想課時,由於完全聽不懂教官所說的內容,需要特別的翻譯軍官在一旁將北京話的三*義課程翻譯成日語、臺語或客家語。而國軍的待遇很差,每天吃的是高麗菜,穿的是美軍麵粉袋做成的衣服,薪資也很低。最後大家走的走,逃的逃,4500人的國軍訓練班最後只剩2000人。

故國衣冠與海角七號(9)

戰爭結束後,更多的臺灣日兵是在東南亞的島嶼上自生自滅了。1975年,印尼村民發現當地叢林常有野人出沒,於是派兵搜尋,最後才發現是一名二次大戰時期的“日本皇軍”李光輝,在叢林藏匿了30年的他竟不知道太平洋戰爭早已經結束多時。

讀這本《臺灣日兵查訪專輯》時,有兩段敘述讓我印象深刻。

一段是描述從海南島遣返,在海南榆林港上船回臺灣時,因為日本戰敗,軍票不再有任何價值,很多人將身上的日本軍票和寄金簿自行丟棄,在港口上漫天隨風飄散的,都是一張張面額100圓的軍票。而他們大多數人正是因為這些軍餉能夠幫助家中生計,才加入軍隊的。

我的家庭來自大陸,經歷過抗日戰爭的祖父母亦恨透了日本的侵略主義,但這樣日本軍票漫天飄散的場景,還是會讓我不免感嘆戰爭對參與者的無情嘲弄。

另外一段是一個在臺灣本島的臺籍日兵回憶當初國民黨政府來負責接收時,一個上尉帶著三個士兵,上尉身上揹著鍋和雨傘,腳上穿著草鞋,帶了三個綁腿,樣子不堪狼狽到使許多日本兵看了都忍不住哭了。他們埋怨天皇為什麼要投降,為什麼不繼續作戰下去。而這位臺籍日兵在國軍接收時一直不明白為什麼要將他與日本人分開?

後來經過國軍士兵的解釋,他才知道原來自己是臺灣人,不是日本人;原來自己是戰勝國的人,而不是戰敗國的人……

看完那段,我怔了許久,是什麼樣的年代,讓同是炎黃子孫的人們在闊別了50年後,是這樣見面與開場白?

上面的這些記錄是境外臺灣志願兵的真實際遇,那麼臺灣本島的情況又是如何?

1943年(昭和十八年)3月19日,來往於臺灣與日本之間的郵輪,8000噸的高千穗丸,被美軍魚雷擊沉,乘客1500人,245人生還。

1943年10月19日,總督府公佈“臺灣決戰體制加強方案”,要求臺灣人全面動員。

1943年11月15日,美軍的飛機進入臺灣上空,新竹的飛機場、鐵路設施,遭受大規模的轟炸。

1944年1月11日,美國軍機轟炸高雄、鹽水等地。

1944年6月下旬,組成“臺灣國民義勇隊”,作為防衛的補助部隊。

1944年10月12日,美國航空母艦的飛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