閥割據,抗日戰爭,國共內戰,中國人連坐下來綁緊自己草鞋的機會都還沒有。被日本人統治了50年的臺灣人,第一眼所見到的祖國人事實上是一個頗為不堪的形象。”

我老是在想著1945年時,那樣的場景,究竟是怎樣的對比與不堪?

近日讀到的資料裡,恰巧有一段很寫實地描述了這個情景:

“10月17日,國軍進駐,居民學生從數小時前就揮著青天白日小旗子等待歡迎,在學校裡的臺灣學生帶著興奮又像是揚眉吐氣的口吻,和同校的日本同學大聲說著,祖國的軍隊就要到來了,我們要去迎接。

“不過,當人們看到祖國軍隊時頓時啞然。

“穿著淺黃色,破破爛爛鋪棉軍服的步兵,揹著雨傘,啪噠作響地走在石子路上,沒見過世面似的東張西望,步兵之後來了挑扁擔計程車兵,扁擔上垂著蔬菜和鍋杓,從祖國來的軍隊,竟然如此落魄潦倒,令人目瞪口呆,無法置信。”

我心裡感到難過的是,這些落魄潦倒計程車兵,在很年輕的年紀就遠離了父母親友姐妹所在的土地。而我很清楚知道的是,大部分的他們可以說是潦倒了一輩子,到老還被排擠漠視,所謂“戰勝國”這三個字,對他們的人生究竟具備什麼樣的意義? 電子書 分享網站

故國衣冠與海角七號(11)

1945年10月25日,陳儀代表國民政府在臺北公會堂的大禮堂內,接受臺灣末代總督安藤利吉呈交的降書。當時公會堂門廊裡列滿了日軍暴行的照片,公會堂外擠滿了圍繞歡呼的群眾,慶祝臺灣重回祖國的懷抱。

這位10年前曾經參加“日本始政四十週年紀念臺灣博覽會”的福建省省長,恐怕難以料想10年之後,自己會成為臺灣的最高行政長官,從日本人手裡接收臺灣。

1946年4月2日,國民政府成立“臺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全面推動“國語”運動。閩南語定為“方言”,並禁止在學校機關中使用。這一切又多麼像是當初日本人禁止臺人說臺語的強勢專制。

1946年4月15日,在大部分日人遣返之後,臺灣最後一任總督安藤利吉,以戰犯名義送往上海,安藤抵達上海後隨即服藥自殺。

其實,讀完這些資料後,還是很難想象島上一下子湧進和日本人對抗八年的軍民,是如何與充滿濃厚東洋味的臺灣居民相處。

反日的情結,使許多大陸人,動輒以“奴化”的字眼加諸於臺人身上。日式兩齒木屐在1946年被禁穿,被禁的理由是在公共場所,日式木屐發出的聲響太吵,但中國式無屐齒平底木屐則不在禁止之列。

而臺灣人對大陸籍人士的一些作風與觀念,如民眾在公共場合不遵守秩序、沒有公德心等,也難以接受。

我的外公到臺後,分配到的是一間在臺北杭州南路上的日式房子,狹小且採光不佳。我還記得很小時,每個週末隨著母親回外婆家,整個房間給我一種靜謐又有些陰冷的感覺,那時我的祖父對親家所住的房子總是給予無限同情,老是叨唸著:這樣的日本房子住久了,是要生病的。

其實住久了也就習慣了,外公一家在日式的房子裡說著上海話,把五個孩子拉扯大。

很多事情本來應該是可以隨著時間的逝去,不落痕跡地融和與磨合。

事實上,若是走在現在的臺北街頭,我想大部分的人不會意識到這個城市裡遺留的東洋味,因為那早已漸漸地成為這個城市裡我們所熟悉的一部分了。

即使是風格迥異的建築物,因為早已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熟悉到讓你不會去計較,去比較,去區分,去做上記號。

只是這塊土地上的人們,從何時又開始分了彼此?原本逐漸隱去的不同,從何時又開始被凸顯劃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