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4/5頁)
章節報錯
而海的兩邊的人呢?隨著時間的流逝,可否能夠慢慢地融和與磨合?
不去比較,區分,做上記號,會不會又是一個太艱難太漫長的路程?
後記:
這一系列寫到這兒算是一個結束了,當然那片土地接下來還有太多寫不完的故事。
寫東西的時候,常常會有設定的閱讀物件,然而這幾篇是將自己放在最前面,應該算是給自己所做的整理與歸納。
這兩個月桌上床頭都是相關的書籍,有些讀到的事件並不符合我原先的認知,每當這時只好放下書,再去多找多看。
因為主要是整理那時代的人事物,所以儘量只以敘述的寫法,而不把自己的情緒寫進去。
現在的後記,我想可以約略釋放一些心中的感情了。
這段殖民史,應該是在臺灣1980年代中期以前出生的人都較為陌生的,陌生到常被一些別有用心者拿來消費。
有人說日本人是臺灣歷年來最有良心的統治者。
有人說臺灣*十年代的富庶繁榮,全都是因為日本人當初的積極建設。
也有人說1945年的時候,國軍接收的是一片滿是鴉片鬼的土地,百廢待舉,民不聊生。
故國衣冠與海角七號(12)
我想現在的我,對於以上的這些說法,能夠較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看法,不會通盤接受或全部否定了。
應該說是更能明瞭那種身不由己,體會到身份的錯亂仿徨,還有感受到之後的被忽略、被否定與被歧視的痛苦。
其實那種感覺過去十幾年,我也親身經歷了,真的,並不好過。有時禁不住想問,為什麼要有那麼深的執拗與對立?
如果說這是緣自於雙方一直以來,不瞭解也不理解彼此那段不曾重迭的歷史,那麼現在的臺灣朋友願意觀賞《寶島一村》去嘗試瞭解漂洋過海眷村的那一代,作為一個在臺北外省家庭長大的我,覺得也應該做出一點點的努力,去試著瞭解老一輩臺灣本省家庭裡阿公阿媽的那段年輕歲月。
是對自己的交代,也許做得遠遠還不夠。
其實寫這些,心裡隱然有些憂傷,我知道,有一個東西這幾年慢慢不見了。舉一個例子或許可以說明,朋友以前會問我什麼時候回“國”見個面?現在很自然地會用,什麼時候回“臺灣”,我們聚一聚?
曾經懷疑過這種失落的感覺,是否僅是出自於自己的虛構和臆想,畢竟這又不是工作上的難題或者孩子生病那種切身相關的事情。
直到前幾年偶然在一個臺灣作家的網站看到類似的討論,高中學生、家庭主婦、公務員以及孩子的家長,提出同樣的問題:我們究竟是誰?“國家”是什麼?該怎麼和孩子解釋“國家”?
這才明白這種失去了歸屬感的彷徨,隱藏於心,卻又真實無比。這才知道,不是隻有我一人偶爾在一個人獨自開車時,會突然有想要掉淚的感覺。
模糊的、廣義的、文化的、民族的國家,必須是這樣,也只能是這樣吧。但是即使是這樣模模糊糊的國家,應該還是值得我們去珍惜。
只因: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除非,只想做失根的浮萍。
看到臺灣的“立委”質詢“行政院長”,請他照著說一句饒舌的臺語,說不出來時就總結一句,“不會說臺語真是不愛臺灣”,覺得已經有點麻木了。
如果霸道地只准愛那塊生長的土地,而不準愛那個模糊定義卻根源所在的國家,如果界線明明可以隨著時間慢慢隱去,卻偏偏要一次次地把它重新劃清挑明,那麼,我們都曾經受過的那種被否定的痛苦,會不會下一代也終將重蹈?
“臺灣,中國,兩個都去愛。你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我的一個北京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