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望天空,碧色如洗,沙鷗翔集,偶有白雲漂浮而過,更顯悠閒自適,順著海面望去,在極遠處海天相接,連成一線,仿似無邊無際,令李基不由生出海闊天空之感,深自感嘆自然造化之神奇廣大。

觀滄海之雄壯,李基心胸為之開闊,不由仰天一陣長嘯,裂石穿雲,激盪不息。過了好一陣時光,李基才頓住嘯聲,轉而大笑,朗朗不絕,驚得飛鳥走獸四散奔逃,寂靜幽麗地紫芝崖一陣塵煙喧囂,

大笑過後,李基只覺天地廣闊,心胸舒暢,四下掃目而視,在紫芝崖上尋了一處洞穴,雖不甚大,卻也寬敞,有幾丈方圓大小,頗可容身。李基鼓動玄光,將洞內的灰塵雜物清掃一氣,登時煥然一新,與先前亂糟糟的模樣大不相同。

輕聲一笑過後,取了一蒲團,羅列在地上,李基盤膝座下,閉目內視,徑自神遊入定去了。

正文 第一百零七章 道心幽幽

李基被罰面壁千年不得外出,正好趁此機會了解了一個心結。卻是眼見封神之劫越來越近,李基仍舊是束手無策,與其每日忙忙碌碌不知所謂,倒不如現今被罰,既然不得自由,也就不得做任何動作。兩者既然是同一結果,自然是後者被動的來的容易接受,這大概是所有人的共性了。

不說李基被罰面壁,卻說大禹自得了九鼎之後,民生更見安樂,恩威並濟,八方諸侯無不懾服,鹹來朝賀,人族之興隆鼎盛,自此達到一個頂峰。

大禹在位僅僅十五年便自仙去,依堯舜之禪讓,臨終將人族共主之位傳於伯益。俗話說得好,虎父無犬子,也不知大禹的兒子啟集繼承了大禹的哪些優點,或者是登臨九州霸絕天下的豪氣,總之是與當時朝中大臣臭味相投,一拍即合,憑藉鐵血手段奪了伯益的權位。

而伯益乃是東南九夷部落的頭領,平白被奪去了人族之主的位子,自然心生不忿,也是一代不如一代,此時的伯益卻沒有當年堯舜禹禪讓時的氣度風範,一惱之下起兵討伐伯益。但到底是天朝上國民風物阜,兵戈尖厲,不過多時,九夷戰敗,伯益被殺,啟終於坐穩了位子。

待啟將朝政安穩後,直接建國立朝,國號為夏,從此禪讓的傳統湮沒在歷史塵埃中,由世襲代替,公天下也變為一家之天下,但不論如何,總是歷史的一大進步。

夏啟死後,他的五個兒子為國君之位展開劇烈爭奪,大抵世襲之風才開,畢竟不完美,才有這五子亂政之事,而即便是沿襲千代之後也不是什麼罕見的事兒。最終太康一舉奪權。卻深感權位來之不易,一味的驕奢淫逸,放縱恣肆。

有東南九夷不忿戰敗,伯益的後代起兵。號有窮,奪取了夏朝的統治,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太康失國”了。再經歷三代奮鬥,到少康時,才將有窮驅逐,重新登上九州大地君主地位置,又領一時風騷,便是“少康中興”了。

經歷“太康失國”到“少康中興”,以後的歷代夏朝國君都致力於跟九夷搞好關係。或是武力懾服,或是聯姻通婚,無所不用其極,總算安安穩穩走過四百多年的時光。

直到最後夏桀即位,夏桀其人雖然有智有勇,卻殘暴成性。殺人成性,加上酗酒好色,勞民傷財,殘害百姓,築傾宮,飾瑤臺,揮霍無度。東邊的商部落在其首領商湯地率領下。看到伐桀的時機已經成熟,乃以天命為號召,說有夏多罪,天命殛之。要求大家奮力進攻,以執行上天的意志。鳴條之戰,商湯的軍隊戰勝夏桀的軍隊,桀出逃後死於南巢,夏王朝從此滅亡。

歷十四世十七王,存在了大約五百年時間的大夏王朝,在風雨飄搖中終於被更加興盛的商朝代替。而其鎮國九鼎也隨之散落各方。不知下落了。

後世中某位哲學家曾說過,不論何種東西。從其出生到滅亡,都有一個或是漫長或是短暫的過程,而在這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