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骨子裡或多或少蘊含著這樣或那樣的氣質與偏好,老成溫厚、遇事忍耐也好,消極避世、超脫狡猾也罷,和平主義、知足常樂也可,幽默滑稽、因循守舊也成。總之,不去結合那些賴以生存的環境,僅僅利用西方的管理模式總會覺得隔靴搔癢、萬事欠東風。歷史學是一門鑑往的學問,其目的在於知來,尤其可以給中層透視與遠見。

從歷史的厚度裡找到中層存在的價值以及對於整個組織的意義,便能更加明瞭肩負的使命和責任,更快地理解和進入自己的角色,更好地掌控和駕馭中層角色的方向和力道。

(一)從中國歷史看中層的地位在著名的美籍華人歷史學家許倬雲①的《從歷史看管理》一書中,可以將歷史的脈絡作為一系列極好的例證,用來更為確切地理解組織及組織內部的結構。這裡要提到一個出自《荀子》的概念——“堅凝”

(見圖1…1)。

“堅凝”就是團結的、整合的共同體,一個很好的共同體叫做“堅凝”。戰國時代,各國經常將敵人的土地或小的國家給吞併掉,但是為什麼有的國家征服了土地,能將這些土地和人民整合在一起,而有的國家卻沒有做到,他們得到的新的土地和人口很快就丟掉了?換句話說,從當今企業界的立場來講,為什麼隨著企業的發展壯大、變革創新,明明賬上有利潤但實際恰恰相反?由此可見,“堅凝”至今仍有鮮明的時代價值。

儒家強調的是個人層面的仁義道德品質。組織需要的是互動的關係。

而互動關係依靠互相信賴,這樣才可以“堅凝”。信是一種甘心信賴與情願貫徹的統籌力量,是維繫上下之間的關係,也是維繫內外之間的關係。而信的實現者與載體很大程度上依託於中層。中層與上層的信,使得組織的信念、方向、決策能夠滲透到運作中的每一個環節,達到執行力的統一;也可以讓外界和基層的反饋經由中層的彙報延伸到上層的眼耳,讓每一個決策擺脫想當然的天馬行空,有了實實在在的輔佐。中層與基層的信,則是組織前進力量的具體體現,它能夠確保執行力在基層中得到廣泛的普及,能夠激發調動基層的積極性和創造力,也能夠很好地管束來自基層的各種聲音,不像上層那樣鞭長莫及。而透過中層這個實力強大的潤滑劑,當上層與基層出現不協調的步調或跡象時,往往能夠透過中層的巧妙週轉、忠心效力,藉由資源的配比和節奏的除錯,緩衝掉一些尖銳的矛盾,使組織得以有效運轉。

有了中層對上對下的“堅凝”作用,一個組織才能夠在發展中達到“化”,也就是長期的信賴關係建立起來之後,大家就不用每一次都三令五申地說明條件了,因為有了中層的協調,多了約定俗成的觀念和自然相處的默契,從而產生了合在一起的認同感。當“信”演變到“化”的時候,才是一個團體“堅凝”的時候,而“堅凝”的團體往往不易被打散。可以看到,伸展得太快而自己垮下來的企業不勝列舉,就是由於它們沒有耐心去經過“堅凝”的過程,其中層人員沒有成長起來,來不及發揮應有的作用。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真正的競爭對手(3)

正因為如此,也可以看出,中層人員交流的方向不是片面的單向,而是對上、對下,甚至是中層內部本身也要顧及。

(二)歷史興衰裡的中層力量若把某個朝代的社會看作一個組織,伊之興始多半是由於中層的健康運轉;伊之衰危多半是基於既得利益者的考慮使得中層病得很厲害——中層即是骨血,也就是組織的生命力所在,要是一個組織能夠足以使中層永久強健地運轉,那麼這個組織從一定程度上可以逃離枯榮的宿命,從而經久不衰。

成功的例子可以沿著歷史朝代發展的脈絡一路搜尋,自上而下的“堅凝”可見一斑(見圖1…2)。

周人提出一個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