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的觀點:商人的亡國是因為商人的品行不好,天神不喜歡他們,所以天命轉移於周人,命令周人去懲罰、代替不好的商人。於是乎,周人也不斷地對自己說,天命是隨時可以轉移的,若自己做得不好,天命便會轉移。這種公平的天命觀念使得凝聚的統治階層一方面警惕自己,另一方面成員之間不分你我,注意的不是過去的背景,而是對方是否是天命所歸,從而擺脫了上層各自孤立的優越感,使得上層基於公平的眼光達到“堅凝”。
漢代統治得不錯的原因就在於它有中層的結構,相對於上層的統治階層來說,中層就是幹部,在國家是官吏,在企業是部門經理。漢代之初上層坐擁江山時,由於中層的缺失,統治階級無法將命令順利地傳到下層,也不知道下面想些什麼,更不知道百姓需要什麼。因此,漢朝不得不開始尋找新的方向,逐漸發展出一個察舉制度。透過舉孝廉、興察舉,中層得以脫穎而出,併成為統治階層與老百姓之間的聯絡樞紐。他們可以解決問題、調解糾紛、軟化矛盾、鞏固統治,甚至可以用來抵制和平衡王權。
唐朝的創舉在於興科舉,由此將貴族政治調整為和漢朝相似的、具有代表性的中層結構。不同的是,唐朝的中層由分化後的貴族和士族構成。貴族雖然政治特權喪失了,社會地位還在,他們在一定程度上也構成了社會的安定力量。士族是組織的動力所在,但他們群體不大,其所發揮的作用對於一個固化的組織而言是有限的。歷史演化至此,在隱約看到中層對於組織重要的作用的同時,其成長的艱難性也清晰可見。
朝代更替,就如韭菜一茬一茬。宋代的養士則是中層力量向下層延伸擴散的過程,是建立在真正的中產階層的基礎上的,而這時的中產階層包括知識分子、商人、中級官員、下級官員、地方精英。此時的“士”已然不是單純的儒家讀書人,“士”本身變成同時具有幾種社會性格的人物,把社會的各方面關係牢牢地收束到一個階層,環環相扣,成為一個龐大複雜到民間和官方都分不清的中層組織。
失敗的教訓,同樣可以從朝代更迭中得到佐證。秦代的缺失源自中層與下層的疏離,自下而上的反秦起義不言自明;東漢的缺失在於上層與中層的斷裂,從而下層無人照管,亂成一團;明清的缺失在於中層與下層的割裂,錢權結合,八旗當道,下層的賢才難以為繼,中層成為自私謀利、以官獲財的大集團。可見,什麼時候中層能夠發揮堅凝的作用,什麼時候朝代就興盛;否則,衰敗只是時日問題而已。
如圖1…2所示,從周代上層的凝聚,到宋代一層層的變化,可以看到如此龐大的中華公司之所以維持很久,就是靠中層。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歷史長河中,中層植根於土壤,少數家族和貴族集權把持社會大權時,中層就如霜後草根,潛伏力量,等待春天的到來。而新的朝代就如春風一般,中層很快會破土而出,煥發生機。由此,一方面,可以看到旺盛的中層生命力及其對朝代興盛的歷史作用,正如一個強大的現代公司之所以強大,不僅僅是依靠一位神機妙算的董事長,而且是以中層為骨血的組織架構體系;另一方面,中層在歷史上成長的艱難性至今仍發人深省,小草固然能構成蔥綠的美景,但不可能長成參天大樹,四季可以更迭,但一個組織的制度和文化要有延續。
真正的競爭對手(4)
不時的運動或鬥爭,帶來的不僅是中層社會化和職業化水平的普遍缺失,更是價值觀的迷失。在這樣的組織裡,“堅凝”僅僅是一種期盼而已。
歷史長河中的中層與企業的中層是相似的。企業的上中下三層的相處之道也可以借鑑歷史的經驗,中層一方面要將自己的下層,也就是員工,凝聚在組織體系裡面,另一方面則要主動融入到組織的核心周圍,並透過自己觸角延伸至組織之外,從而發揮向上向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