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征服還是主動歸附的少數民族部落,唐太宗都不強行改變他們原來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並且任命他們原來的首領擔任各級官員,管理本地區或本部人民,同時還送給他們農具耕牛等物品,幫助他們發展農牧生產。此外,唐太宗還透過和親政策,加強少數民族同唐朝的聯絡和團結。影響最為深遠的當推唐朝與吐蕃的和親。

吐蕃是現在藏族人的祖先,居住在藏族高原。其首領松贊干布是和唐太宗同時代的傑出人物,同時也是吐蕃奴隸制王朝的創始者。松贊干布仰慕唐太宗的英名和大唐先進的經濟文化,640年遣使求婚。唐太宗將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文成公主進入吐蕃後,漢族人民的農耕、紡織、建築、造紙、制筆、釀酒、冶金以及農具製造等技術先後在吐蕃傳播開來,對吐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起了極大的促進作用,同時也加強了吐蕃與唐朝的聯絡。

貞觀時期,由於經濟的發達和邊境穩定,為中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唐朝和世界的交往和政治經濟一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頂峰時期。包括亞洲、非洲許多國家的使臣、留學生和藝人、僧侶都來到唐朝,來到長安,使長安成了當時世界性的都城。唐太宗對中外交往採取了積極友好的態度,專門設鴻臚寺,負責接待工作。當時和唐朝交往密切的國家有七十多個。大批外國人的到來,給唐朝注入了許多新鮮的文化內容,如佛教、伊斯蘭教。還有許多的植物也傳進來,如菠菜、胡椒、鬱金香等。

同時,唐朝的先進文化也向外傳播,特別是對亞洲的影響尤其巨大。中國的瓷器、紙張、茶葉和絲綢運往波斯,再傳到歐洲。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便是在這個時期傳到阿拉伯和印度,又透過阿拉伯傳到了歐洲和非洲,對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在亞洲,唐朝文化對朝鮮和日本的影響最深。公元631年日本向唐朝派出了第一批遣唐使。到了公元645年,日本開始了著名的大化改新,幾乎是全面地學習唐朝文化,甚至是照搬過去直接來用。如唐朝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均田制和租用調製,使日本很快建立了封建的國家制度。這些制度一直延續到了十九世紀的明治維新。

由於唐朝當時在世界上的地位,加上中國的使者和商人也出現在亞洲各國,所以外國人便將中國人統稱為“唐家子”,現在的西方人有的仍然稱呼中國人為“唐人”,美國著名的“唐人街”就是很好的例子。

公元647年,唐太宗於翠微殿召見群臣時,問了大家一個問題:“自古以來,有很多帝王能平定漢族地區,但卻無法制服四周的少數民族,我的才幹並沒有超過古人,但做到了他們做不到的事,這是為什麼呢?”

大臣的答案都不能讓他滿意,最後還是他自己總結了五條經驗,最後一條是:“先前的帝王們只知道重視漢族,卻總輕視少數民族,只有我能像愛護漢族一樣愛護他們,因此他們才像父母一樣對待我。”唐太宗說的確實是實情,只有以誠相待,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民族關係。

改立太子

李世民是唐初一代英主,具有“洞察秋毫,審時度勢”的超凡能力,但他“聰明一世,懵懂一時”,在立皇儲的問題出現了失誤。

唐太宗即位後,立八歲的長子李承乾為皇太子。李承乾年輕時非常聰敏,很為太宗喜愛。太宗居喪期間,國家的許多政務都由他決斷,太宗每次外出巡視,也讓他留守長安,代行處理國政。不料,隨著時光的流逝,李承乾逐漸變壞了。他習性散慢,生活奢侈,嬉戲無度。太宗對他越來越不滿。�

當時東宮太子府中有個十四歲的女樂手,名叫尹伊,彈得一手好琵笆,長得也十分美麗,還能歌善舞。李承乾對她十分寵愛,給她起個綽號叫“稱心”,每天都和她廝混在一起,簡直寸步不離。太宗知道這件事後非常生氣,派人把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