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殺了,和尹伊有牽連的幾個人也都被處死。李承乾對尹伊痛悼不已,便把尹伊埋在宮中,立墳頭,樹石碑,命宮人每天早晚祭奠,他自己也常來到這裡祭唁,太子為了尹伊之死而對父親心生怨恨,所以長時間不上朝參拜太宗。

李承乾從此也無心學習朝政,整天沉浸在歌舞酒宴中。對於李承乾的日漸墮落,太宗很著急,為了加強對太子的教育,他選派了許多有學問的人做太子的老師。右庶子李百藥是太子比較早的老師。他針對李承乾留心典籍和愛好嬉戲的特點,寫了一篇《讚道賦》的文章,以古來儲君成敗的事蹟對李承乾進行諷諫。由於李承乾毫不覺悟,兩年後李百藥不得不辭職。�

太宗又選中書郎杜正倫當太子的老師。當時李承乾正犯腳病,不能上朝。太宗特意囑咐李正倫說:“太子有病不來上朝不算大事,可他不愛惜賢才卻令人擔憂。如果太子不聽教導,可來告我。”李承乾果然不聽杜正倫教誨。為了給太子施加壓力,杜正倫便用太宗的話嚇唬他。誰知李承乾上表太宗,反告了杜正倫一狀,詞語中還連帶了唐太宗本人。一天,太宗責備杜正倫說:“你怎麼能在太子面前洩露我的話呢?”就這樣,杜正倫也沒有成功。�

此後,光祿大夫張玄素又當了太子的老師。鑑於李承乾久居皇宮,荒廢學業,張玄素便引古人“勿以小惡而不去,勿以小善而不為”的話規勸他。意思是說:不要以為小的錯誤就可以不去克服;不要因為好事太小而不願意去做。不料李承乾極為反感,甚至派遣自己的胡奴,在更深人靜的時候去打張玄素,使張玄素險些喪命。於是,張玄素也不得不辭職而去。�在這以後,太宗又以散騎常侍于志寧為太子老師。一個夏天農民大忙的時節,李承乾不顧農時,徵調大批工匠官奴在東宮營造亭臺,數月不停。于志寧對此勸諫說:“東宮是隋朝修建的,當時的人就以為很奢侈華麗的,怎麼你還在裡面營造亭臺呢?費那麼多財帛,用那麼多人力,這會敗壞皇家的道德,引來人們的非議。”李承乾對這些話根本聽不進去,還秘密地派遣刺客張師政、紇幹承基偷偷來到于志寧的住處。他看見於志寧住在茅草房中,生活很清苦,和李承乾居住的東宮相比,簡直有天地之別,就沒有忍心動手。于志寧對太子的教育也失敗了。�

李承乾沿著邪路越走越遠。他不僅親小人,遠賢才,喜嬉戲,愛美色,求奢侈,厭政務,而且,對嚴厲管教他的太宗也逐漸產生了忌恨。李承乾制定了暗殺和政變的兩套計劃,想除掉太宗。他先派遣刺客紇幹承基前往謀殺,沒有成功,於是,決定發動宮廷政變,逼迫太宗退位。參加李承乾政變密謀的心腹人物,主要是漢王李元昌(即太宗的弟弟)、吏部尚書侯君集、左屯衛中郎將李安儼、洋州(今陝西西鄉)刺使趙節、駙馬都尉杜荷。李元昌、侯君集受過太宗的指責,心懷怨恨,所以,與李承乾一拍即合,極力主張謀反。其他幾個人也都參與了陰謀勾當。�

一天,這些人來到東宮李承乾寢室,用刀子割破手臂,再用帛蘸上血,然後把血帛燒成灰,放到酒中喝下去。他們立誓同生死,準備發兵衝入西宮太宗的住處。但是,他們的陰謀還沒有來得及實現,貞觀十七年二月,齊王李示右就在齊州(今山東濟南)發動了叛亂。李承乾得到了這個訊息,曾喜形於色地對紇幹承基說:“我的住處西牆外,二十幾步就是大內,我們謀反,不是比齊王更容易嗎?”不料,齊王的叛亂很快被平定,太子李承乾的陰謀也徹低暴露了。太宗把李承乾及黨羽一網打盡,並命長孫無忌、房玄齡、蕭禹、李績、孫伏加、岑文字、馬周、褚逐良等大臣共同審理。李承乾一一招供。於是,太宗決定廢除李承乾的太子,發配到黔州(今貴州彭水),李元昌賜令自盡,侯君集等人全部斬首。�

李承乾被廢了,誰繼位東宮當太子呢?太宗想到了魏王李泰,李泰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