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部分(第2/5頁)
章節報錯
依次是映波、鎖瀾、望山、壓堤、東浦和跨虹。六橋煙柳便是指這六座橋。方慕南和白羽裳現在已經騎過了映波橋和鎖瀾橋,在鎖瀾橋和望山橋的中間位置,有一個圓形的花壇,這裡也比蘇堤別段建的寬闊,幾乎有蘇堤平均寬度的兩到三倍寬,如似一個小廣場。在這裡,可以近看東面湖中的印月三塔和小瀛洲,也就是西湖十景中的三潭印月。
正因為這裡是從蘇堤上望看三潭印月的最佳處,故而官方才在此特別修建了這麼一個地方。這裡還有供遊人休息的長椅,邊上還有一個公共側所,堤岸旁還有一個舶船處,提供出租遊船去遊湖。
方慕南和白羽裳此時便停在這裡,於堤岸旁望看三潭印月和小瀛洲。所謂三潭印月,其實便是指湖中的三座瓶形石塔,故而這三座石塔也叫作印月三塔。三塔鼎足而立,塔高二米,球形塔身中空,有五個小圓孔,有“月光映潭,塔分為三”,“天上月一輪,湖中影成三”之說。明月時空中月、水中月、塔中月,上下輝映,蔚為美奐。
方慕南手指三潭印月,向白羽裳道:“三潭,其實便是這三塔,在江浙方言中,‘塔’和‘潭’有些混淆不清,如果是不懂此地方言的外地人來聽,更容易聽混聽錯。再加上文人們認為‘三塔’不好聽、不夠詩意,也故意如此訛傳修飾,久而久之,這‘三塔’便被叫成了‘三潭’。也有說是當初蘇軾建造時,直接就命名成了‘三潭’。也不知道哪個說法是真的?”
方慕南說罷,又指向後面的小瀛洲,道:“現在的旅遊圖冊和景點介紹上都是說,‘三潭印月,西湖十景之一,又名小瀛洲,是西湖中面積最大的人工島。’也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混為一談的,可三潭印月就是指這三座塔在月夜時映照明月的景緻,是南宋時就有,並定下為西湖十景之一的。而小瀛洲則是明朝時才有的,也不知怎麼就把兩者混到了一塊兒去?”
“唉”方慕南嘆了一口氣,又自接道:“我想可能是三潭印月的景緻太簡單了點,除了有月亮的晚上來看月沒什麼遊頭,所以才把兩個放到一塊兒的吧”
“我覺著也是”白羽裳點頭贊同,又道:“應該是明朝的時候就混在一起的吧其實也沒什麼,就當是把三潭印月擴建了。”
“你說的也是”方慕南點頭。
他預訂的計劃是入夜後再乘船去遊三潭印月,所以這裡雖就近便有租船處,他也沒在此放船而遊。在此遠望賞看了一會兒,便又與白羽裳繼續騎上腳踏車前行。
接連過了望山橋與壓堤橋後,在壓堤橋與東浦橋的中間位置也有一座花壇小廣場,與鎖瀾橋和望山橋之間的類似,而這裡向東正對著的則是與小瀛洲合稱為湖中三島的另外兩島,阮公墩和湖心亭。阮公墩乃是一九八五年新西湖十景中阮墩環碧的所在,而湖心亭也是清代西湖十八景中湖心平眺的所在。
這裡也有租船處,方慕南在這裡租了條船,帶著白羽裳去遊了阮公墩和湖心亭。
阮公墩離岸較近,兩人便先遊阮公墩。西湖的湖中三島都是人工島嶼,阮公墩是清嘉慶十四年浙江巡撫阮元主持疏浚西湖後,以浚湖葑泥堆壅成島的,故後人稱之為阮公墩。阮公墩是三島中最小的島嶼,也是出現最晚的,且也是開發最晚的。
阮公墩最初成島後,只有南北長三十四米,東西寬三十三米的大小,因地勢低平,土質鬆軟,一百八十餘年間島上無任何建築,雜樹荒草叢生,成為候鳥棲息地。直到一九八一年,才正式開發,在島上添客土一千餘噸,開始建造“環碧小築”,於次年建成。
建築採取竹結構茅舍形式,是一座仿江南私家別墅格局建造的莊園式園林。因島外碧波粼粼;島上草木蔥蔥;猶如碧玉盤中閃爍著的一塊晶瑩翡翠,故在建成三年後便以“阮墩環碧”列西湖新十景之中。
環碧小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