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到現在又有擴建改建,已改稱為環碧山莊,形成頗具特色的“綠樹花叢藏竹舍”的水上園林。島上矮籬圍出莊園,園內茅屋竹閣,有環碧小築、雲水居等,輕盈靈巧。庭前屋後,植有香樟、楓楊、丹桂、紫薇、秀竹、芭蕉、常春藤等,既求其幽寧,又講究樸質。島上闢有垂釣區,晚上還有仿古遊樂活動。
方慕南與白羽裳沒有在阮墩垂釣,也沒有去待晚上參加什麼仿古活動,只一番觀光遊覽後,便乘船往下一處湖心亭。
湖心亭是明嘉靖三十年,杭州知府孫孟用疏浚西湖的淤泥加以拓展,廣植花木,增設石欄,建“振鷺亭”,逐成規模。萬曆年間,又進行重建,改名“太虛一點”,乃是三島中最早進行開發建設的。亭為島名,島為亭名,別具風格。
湖心亭上早時還建有湖心寺與寺外三塔,但後來寺與塔全毀,清時在北塔的塔基上建造了湖心亭,列為西湖十八景。其志曰:“湖心亭居全湖中心,繞亭之外皆水,環水之外皆山,所謂太虛一點者,實踞全湖之勝,是以‘湖心平眺’為增修西湖景目。”
現在的湖心亭,亦是建國後重建的。清時的那座湖心亭,據聞在五十年代亭柱被白蟻蛀空,故而重建。新建的亭雕樑畫棟,翹角飛簷,外觀兩層,黃色琉璃屋面,看去更加金碧輝煌。
島南,有清朝乾隆皇帝的御筆題碑,碑文“蟲二”,乃繁體的“風月”二字取掉外邊,意為“風月無邊”。湖心亭上也有乾隆題過的匾額“靜觀萬類”,和楹聯“波湧湖光遠,山催水色深”。
遊過湖心亭,方慕南和白羽裳乘船回返。他們的腳踏車還在租船處,交由租船處的人幫忙看管著。交付了租金,二人騎上腳踏車繼續遊蘇堤。
—〃文〃—這時蘇堤已遊了差不多四分之三,六橋已過了四橋,騎過東浦橋和跨虹橋後不多遠,二人便踏足了西湖北岸。沿岸向東行了二百多米後,到孤山路口右轉,然後過西泠橋而上孤山。
—〃人〃—孤山上頗有好幾處景緻,有西湖十景中的平湖秋月,有元代錢塘十景中的孤山霽雪,還有清代西湖十八景中的海霞西爽、梅林歸鶴和蓮池松舍。
—〃書〃—平湖秋月不必多提,孤山霽雪是指孤山雪後初晴的景色,這時自也沒得可看。海霞西爽是清雍正時總督李衛所建的一座西爽亭,今已不存,也未重建。梅林歸鶴是為紀念北宋時隱居孤山的著名隱士和靖處士林逋所建的一座放鶴亭,最早為元代所建。
—〃屋〃—林逋終日賞梅放鶴,與梅相伴,與鶴同樂,史稱“梅妻鶴子”,喻其清高自適。林逋有一首寫梅的詩作《山園小梅》,其中一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被歷代詩家譽為古今詠梅的絕世佳句,乃傳世名篇。
今放鶴亭尚存,不過卻亦不是古時的那座了,而是一九一五年重建的,位於孤山東北麓。平臺寬闊,欄杆精巧。亭內有聯曰:“水青石出魚可數,人去山空鶴不歸”,又有曰:“山外斜陽湖外雪,窗前流水枕前書”,點明放鶴亭景物。
亭內石壁有《舞鶴賦》行書刻石一塊,面朝東北,長方形,通高二點四米,寬約三米,上有巨樟覆蓋,其前構築石欄,面臨西湖。碑文取自南北朝鮑照作的《舞鶴賦》,栩栩如生地描繪了鶴的美麗動人的形象和能歌善舞的才能。字跡還是清朝康熙皇帝南巡杭州時,至此臨摹明代書法家董其昌手跡所書,字型圓勁透逸,佈局疏朗勻稱。碑上還有“康熙御筆之寶”、“萬歲作暇”等三印。
方慕南站在這塊刻有《舞鶴賦》的石碑前,看了眼旁邊的白鶴仙子白羽裳,張口唸道:“散幽經以驗物,偉胎化之仙禽。鍾浮曠之藻質,抱清迥之明心。指蓬壺而翻翰,望昆閬而揚音。澘日域以回騖,窮天步而高尋……”
方慕南吟誦得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頗有感染人心之魅力。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