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公心思,順勢抓住時機,開始向齊景公進讒言。勸景公驅逐田穰苴以削弱田氏勢力。齊景公似乎也預感到田氏勢力太盛,便採納了鮑氏、高氏、國氏的意見,將田穰苴辭退了。田穰苴無辜被免職,心情不免鬱結。畢竟,他成為齊國的大司馬,並非憑藉田氏家族的勢力,靠的是自己的才能和軍功。如今,他卻成了四大家族爭權奪利的犧牲品。一代卓越的軍事家,竟因此抑鬱成病、一病而亡。
田穰苴死後葬於臨淄城郊,其墓在今淄博市臨淄區齊都鎮尹家村南。
《司馬穰苴兵法》記錄了他的軍事思想和策略,並直接影響了稍晚的孫武和後來的吳起。
兵家聖祖孫武子
孫武,字長卿,春秋時期偉大的軍事家及軍事理論家,後人尊稱其為孫子、孫武子。出生於公元前535年左右,齊國樂安(今山東惠民)人。著有《孫子兵法》,後世稱之為“兵聖”。
孫武出生於齊國的田氏家族,其祖先原是陳國的公子完,因避亂逃到了齊國。齊桓公聞知其年輕有為,讓他擔任了管理百工的工正之職。公子完在齊國定居後,因陳與田在古代音同義通,故又稱為田完。田完的五世孫即是孫武的祖父田書,因伐莒(今山東莒縣)立有戰功,被齊景公賜姓孫氏,食采邑守樂安。後來,孫武的父親孫憑也成為了齊國的名將,官職一直做到齊國的卿。而齊國著名軍事家司馬穰苴是其族叔。田書給孫兒取名為““武”。武的字形由“止”“戈”兩字組成,意思是能止戈才算是武。出生于軍事家庭的孫武自小受到濃厚的軍事戰爭知識的薰陶,也受到各種先進的社會思潮的影響。他渴望探求作戰的制勝之道,以便將來能超越父輩,大有作為。他博覽群書,學習黃帝的作戰方法以及商湯、西周的一些軍事名家的作戰史實,並從中總結出作戰策略及作戰思想。公元前532年,齊國的貴族田、鮑、國、高四族之間發生了較大的矛盾及鬥爭。孫武是田氏的後裔,禍亂自然波及到他,面對這種複雜而險惡的形勢,孫武不願糾纏其中做卿大夫之間傾軋鬥爭的犧牲品,繼而產生了投奔他國,另謀出路的念頭。大約在齊景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17年)左右,孫武毅然離開齊國,長途跋涉到了吳國。從此,孫武一生的事業就在吳國展開,死後亦葬在吳國。
孫武來到吳國後,結識了從楚國而來的伍子胥,二人十分投機,結為密友。此後,孫武便隱居於吳都(今蘇州市)郊外的穹窿山,一面澆園種地,一面潛心鑽研兵書。也就是在這裡孫武寫下了傳世不朽之作《孫子兵法》。
公元前515年,吳國公子光在伍子胥的輔佐下奪得吳國王位,稱闔閭。闔閭胸懷大志,禮賢下士,任用賢能。在發展生產,增強國力的同時,他還廣泛的蒐羅人才,立志要稱雄天下。伍子胥便借這個機會向闔閭推薦了隱居的孫武。孫武見到吳王后,把自己撰寫的兵法十三篇呈獻給了吳王。吳王看罷後,讚不絕口,但他卻想考驗一下孫武是否能將這些理論運用於實戰,於是便有了練兵斬美姬的故事。
孫武把吳王召集一百八十名宮中美女分為兩隊,吳王寵愛的兩個宮姬為隊長,並叫她們每個人都拿著長戟。隊伍站好後,孫武便發問:“你們知道怎樣向前向後和向左向右轉嗎?”眾女兵說:“知道。”孫武再說:“向前就看我心胸;向左就看我左手;向右就看我右手;向後就看我背後。”眾女兵說:“明白了。”於是孫武搬出鐵鉞,三番五次向她們申戒。說完便擊鼓發出向右轉的號令。怎知眾女兵不單沒有依令行動,反而哈哈大笑。孫武見狀說:“解釋不明,交代不清,應該是將官們的過錯。”於是又將剛才一番話詳盡地再向她們解釋一次。再而擊鼓發出向左轉的號令。眾女兵仍然只是大笑。 孫武便說:“解釋不明,交代不清,是將官的過錯。既然交代清楚而不聽令,就是隊長和士兵的過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