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在背後搗鬼,已經是心照不宣的秘密。

李家在太原起兵。最終能夠問鼎皇后,也多虧關隴貴族的支援。這些都是最有力的的證明。

時至今日,當朝大部分官員都是世家子弟或者門生故舊,關隴貴族、山東士族和南方士族幾乎把持了從朝廷到地方各級官職,對皇權是極大的威脅。

但成也世家,敗也可能世家,不得不依賴世家。卻也不能長時間依賴。

李世民不是不想改變,但絕非朝夕之功,何況隋煬帝因此而亡國的前車之鑑猶在,李世民自然不敢操之過急。

徐徐圖之是個辦法,但是好幾輩子才能完成的大業。終自己一生恐怕難有成效,需要後世子孫不斷努力。

還得有一個相對寬鬆的外部環境,大唐雖然強盛,但周邊的草原部族很多,且都日益強大。強大到已經威脅到大唐安全的地步,這讓李世民很是不安,有了五胡亂中華的先例,誰敢說胡人不能滅亡中原王朝?

當然了,李二陛下首先已經將自己從胡人的行列中摘出去了,所以外患堪憂;而且外患內憂是相關聯的,一旦有外敵入侵,國內的矛盾就有可能爆發。

總而言之,是有改朝換代的可能,亡國之禍的。

誰都想徹底清除外患,可是這幾乎是個不能完成的任務。滅掉一個東邊突厥,幾乎已經是傾舉國之力了,若是再大肆興兵,恐怕國力不繼,以至於民不聊生,若是步了前隋的後塵,那可就得不償失了。

而且滅掉了東邊突厥,薛延陀趁勢而起,即便再滅了薛延陀,隨後又會有一個部族崛起。除非徹底清除草原上的牧人,或者遷徙大量的漢家人前去定居,顯而易見,戶口數不足前隋開皇時一半的大唐做不到。

更何況,現在薛延陀、西突厥和高原上的吐蕃都十分強盛,想要全都勞師遠征,滅掉是沒有可能的,李世民對此十分清醒。

只能又打又拉,密切關注各部發展狀況,稍微有苗頭不對的,便加以抑制和打擊,不讓其成為大唐的對手。

從而將更多精力放在如何應對最強的對手身上,李世民已經認定,西邊高原上吐蕃新王松贊干布是個人才。吐蕃正在強勢擴張,和大唐的矛盾越來越嚴重,在吐谷渾和蜀中西部的摩擦已經越發嚴重,指不定什麼時候就會開戰,必須得小心戒備。

西突厥相對遙遠,並不對大唐構成直接威脅,而臨近的薛延陀則是個心腹之患,隨便鬧騰幾下就讓北部邊疆烽火不斷。

尤其是都城長安距離河朔草原是一條直線,距離並不算遠,若再有一次胡人打到渭水河畔的事情出現,多半會天下大亂。

故而,李世民一直頗為憂心。

此時聽到謝逸的一番說辭之後,心理頓時放鬆了不少,夷男此人不足為慮,突利失難成大器。且他們內部鬥爭不斷,難以上下一心,首領又有堅定的爭雄之心,如此……薛延陀便沒有什麼可擔心的了。

然而說到底。還是繼承人的問題,始終繞不過去。

如果有一個足夠優秀,甚至比自己更勝一籌的繼承人,還用擔心這些嗎?如果大唐也有文、景、武帝,自己哪有後顧之憂?

可太子的資質……一想到李承乾近來的表現,李世民的心情便有些沉重。

李世民是一個很自信。很自負的,他認為自己足夠優秀,從晉陽起兵到一統天下,自己功勞卓著。也正是因此,玄武門之變他才能理直氣壯,相對心安理得地坐在皇位上,直面天下人的指責與詬病。

貞觀以後,他勵精圖治,對外更是征討四方。大唐國力強盛,博得天可汗美譽,萬邦來朝,天下承平。李世民覺得自己的功勳已經能和秦皇漢武相提並論了。

而自己諸多兒子,有哪一個比得上自己?

自傲的李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