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認為沒有,只能說某幾個孩子的某個方面和自己比較像,比如吳王李恪的英武,李泰的文采等……
但沒有一個人全面接近。更別說超越的可能了,吳王李恪英武卻不夠圓滑。李泰文采飛揚卻英氣不足,太子李承乾小時候看著不錯,但現在……尤其是腿瘸了以後,越發不堪了。
政務方面雖無過錯,但表現平平,至於德行方面……
反正東宮屬官和太傅們的評價都不好。太子經常和他們有言辭爭執,缺點不少,時常在東宮裡宴飲樂舞:兵戈方面就更不用說了,毫無英武之氣,能不能策馬舉劍都很難說。
難免讓人有些失望。尤其是今日三位成年的皇子一起前來承慶殿朝拜,兄弟三人站在一起,李承乾頓時黯然了許多。
一瞬間,李世民甚至生出些許驚天動地的念頭,但很快又放了下去。
廢嫡立庶,廢長立幼自古以來就是大忌,任何一個君王都不敢輕越雷池。何況自己經歷了玄武門之變上位,在很多人眼裡已經壞了嫡庶長幼的傳統繼承規則,如果李承乾這裡再出現什麼變故,更會被天下人詬病,成為一些人攻訐自己的由頭。
更重要的是,連續兩朝廢長立幼,會給後世開個壞頭,嫡長子不安穩,庶子幼子們野心勃勃,奪嫡爭鬥乃國之大忌,甚至會導致亡國,這是李世民不得不考慮長遠。
所以不到萬不得已,那一步萬萬不能走。
但願李承乾能夠及早醒悟,做一個合格的儲君,李世民對他的期望不高,只要做個守成之君便可。
只是他自以為身為嫡長子就可以高枕無憂,隨性而為,這可不是一個好現象,也許得給他點壓力和磨礪了。
對一個儲君而言,最大的壓力便是儲位威脅,想要讓他緊張很容易,對一個皇帝而言更是易如反掌。
魏王李泰對東宮一直有想法,李世民是知道的。哪個皇帝對儲位沒想法,那絕對是謊話,尤其是有才能,且有得天獨厚條件的皇子。
比如年長,比如出身高貴,或者有一個得寵的母親。
這些,魏王李泰基本都具備了,也許他可以成為一個不錯的人選,一塊磨刀石。當然了,如果那把刀太不成器,也許他會有所得……
如果朝中有兩位皇子形勢大好,那些人會不會站隊呢?想到這裡,李世民似乎有了一個一石數鳥的好主意,有心想要下一盤大棋。
不過這盤棋是有風險的,萬一玩不好,兩敗俱傷如何是好?手心手背都是肉,哪一個有損傷自己都會有心疼。
更糟糕的是,玩意玩的太過火,更多的皇子參與其中該當如何是好?停屍不顧,束甲相攻,齊桓公的悲劇決不能在大唐重演。
李世民相信自己有這個控制力,一次擺平內政的好機會當然不能錯過,幾個兒子們也不會讓他們鬧的太出格。
或者可以趁著機會,暗中觀察,哪個兒子的人品好些,本事大些。如果李承乾不成器,必須得有人補上。
目前為止,他最為看好,最為欣賞的便是魏王李泰和吳王李恪,也唯有這兩個兒子年齡大些,堪當大任。
不過自己年歲還不小,其他皇子有足夠時間長大,李佑在齊地鎮守,頗得功勳;還有便是親自鞠養的皇九子李治也長大不少,學識修養頗得師傅們稱讚,就連國舅長孫無忌都在誇讚。
都是不錯的好苗子,長大後或許會有成,甚至委以重任。李治雖幼,但到底是長孫皇后所出的嫡子,自己鍾愛的幼子,所以李世民難免的多幾分另眼相看。
不過李治到底還小,需要有人好生教導,幾位師傅自然是不錯的,自己政務繁忙,不能時時教導,還需要王府的屬官們多費心。
其中首要便是長史了,謝逸不在的時候,李世民曾經動過念頭給晉王府換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