帥的楊廣在大隋王朝皇子當中名聲那是一個勁的飆升,先後有“北御突厥,南平陳國,文治江南,武破達頭”等功績,成為了大隋帝國最為出色與優秀的皇子。雖然在許多的歷史記載中無論楊廣在北對突厥、平鎮江南過程中都沒有詳細的記載,並對楊廣在所有一些親身參加的大事件中有意無意的忽略他的影響力。像對於開皇二十年以一楊廣為統帥北破達頭的事件中,就是一筆帶過。對於楊廣的發揮的作用根本沒有提及,或者有的乾脆認為這場戰役楊廣只是擔任掛名的統帥,說楊廣的作用幾乎為零。想想作為皇子的晉王楊廣已經30多歲了,不是小孩了,帶兵的作用會是零嗎?再想想楊廣的弟弟早先的行軍元帥漢王楊諒都能發揮作用——沒有親臨前線致使當時突利可汗差點被殺,楊廣會是一個掛名的統帥嗎?

大戰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後,楊廣又被父皇楊堅的一紙詔書從最前線調回了長安,等待他的是新的任務、新的歷史使命。

十一月初三,楊堅下詔冊封次子晉王楊廣為大隋的皇太子,對於自己最喜歡的兒子新太子楊廣,楊堅希望將來的他能像自己一樣能做一個“皇帝”,為此楊堅叫自己剛立的太子楊廣到自己政治起步的地方大興縣居住,說:“吾以大興公成帝業”,楊堅希望去居住的楊廣能沾沾自己福地的福氣。

因為後來被立為太子的楊廣繼承皇位並且亡國身死,以致後來許多人會認為楊堅易儲一事大錯特錯了,認為這是大隋亡國的根源。古人也這樣想,就像李世民說:“隋太子勇撫軍監國,凡二十年,早有定分,楊素欺主罔上,賊害良民,使父子道滅,逆亂之源,自此開矣。”可是這種主觀的看法是對的嗎?

楊堅選擇楊廣作為自己的皇位繼承人對於當時的楊堅來說真的是錯誤的嗎?楊勇、楊廣,誰是最為理想的皇位繼承人呢?

太子作為國家儲君在中國封建王朝制度時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太子有“國本”之稱。故中國的歷代皇帝在登上皇位之後幾乎都會明確太子,以保障自己帝業的傳承。中國古代社會的承襲制度是嫡長子繼承製,女性沒有繼承權。確認皇位繼承人的基本原則是:“立嫡立長”,也就說繼承順序是嫡子優先、年長優先。嫡子(正妻所生的兒子)中年長者為第一繼承人。沒有嫡子,則庶子中年長的為繼承人。除了“立嫡立長”的原則外,還有:“立子以賢”,就是說,要看諸位庶子的德行而定,最次的就是皇帝“立儲以愛”就是皇帝最喜歡哪個兒子,就立那個兒子(這種方式很容易發生權利鬥爭)。

中國歷史上太子和皇帝之間的關係極其複雜矛盾。一方面,皇帝需要有繼承人,但繼承人的存在又會對皇權構成一定威脅。由於皇太子有極大權力,所以往往和皇帝發生衝突,從而導致被廢或被殺。例如漢景帝廢太子劉榮、漢武帝與太子劉據等;而力量強大的皇太子由於不滿皇帝約束、也會有叛逆、乃至弒君。前者如戾太子不滿漢武帝寵幸佞臣江充、發東宮兵欲誅之;後者如宋文帝劉義隆為太子劉劭所殺。另一方面,由於覬覦皇太子儲位,皇帝的兒子們往往相互傾軋、甚至兵戎相見,這樣的例子就更加平常了。

因此,通常由於以上種種原因,皇太子順利冊立、順利繼承皇位的並不多見。而開國太子和強勢皇帝的太子順利繼承皇位的就更是少之又少了,例如秦始皇的扶蘇太子、漢武帝的劉據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