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家中用飯皆須長者先動筷,小輩才能跟著開始吃,湯圓此舉當下便叫爹爹眉頭皺成個大大的“川”字。

我正待將湯圓抱下來,卻不意湯圓矜持地將那剔下的鰱魚肉遙遙送入一旁爹爹的碗中,甜甜糯糯道:“爺爺吃。”

一時哄得爹爹心花燦爛開,“川”字變“三”字,連連道:“乖,真乖!宵兒比兩個舅舅都孝順。”姨娘們瞧湯圓雖小卻如此乖巧亦是笑得樂呵。

一旁大弟弟沈世自不會與湯圓這麼個小團團爭爹爹的寵,萬年不變一副冷冰冰對著賬本入定的表情,除卻生意上的事能叫他放在心上,其餘萬般諸事皆撼動不得。小弟弟沈在卻不同了,畢竟還小,只大了湯圓八歲,平素裡淘得很,爬樹挖泥焚琴煮鶴,同我一般不待見湯圓這文靜的性子,偏生其母小姨娘歡喜湯圓,直拿湯圓安靜喜文的性子給沈在做範本,叫沈在恨不能拉湯圓一同入水,現下聽爹爹這麼一說,自是小嘴一撅,不服氣皆擺在面上。

湯圓烏潤潤的眼睛怯怯眨了眨,伸手翹了些許魚肉放入沈在的碗裡,細聲細氣道:“宵兒沒有小舅舅乖。”接著,又依葫蘆畫瓢剜了點魚肉給大弟弟沈世,靦腆道:“大舅舅也吃。”

這般孔融讓梨貼心分魚,非但叫沈在覺著面子裡子都賺回來,竟連沈世都有幾分動容,伸手拍了拍湯圓的腦袋。一家人本來人多,一個花鰱魚頭能有多少肉,三兩下便被湯圓分派淨了。

爹爹瞧著歡喜慰足竟也忘了湯圓碗裡丁點魚腥未沾,直誇:“嗯~這魚做得味道不錯。同過去滋味倒有些不同。”

大姨娘頭也不抬,淡然回道:“家裡灶間新近添了位做菜師傅。”

爹爹沉吟片刻,評道:“甚好。”

一頓飯不到一個時辰便過去了,飯畢我帶了宵兒回院子裡,但見那宋席遠送來的大鷯哥站在架子上搖頭擺尾來來去去瞅著我,勉力張了張嘴,卻始終沒能發出聲音,於是繼續煩悶憂鬱地走來走去,這鳥兒也不知怎麼了,過去呱噪非常,近些日子倒是一言不發,悶頭踱步的模樣頗顯出幾分詩人的憂鬱氣質。

說起這大鷯哥,家裡人見它聰明伶俐也不是沒教過它念些陽春白雪的詩詞,孰料它一句也不肯念,只記得宋席遠教的些淫詞豔曲,還常會自問自答說些叫人哭笑不得的話。

譬如它總喜歡問:“妙妙,我們重圓吧?”

接著自己流利接道:“好。”

又問:“妙妙,我宋三可好?”

當下又馬不停蹄學了女聲自續道:“席遠,開天闢地你最倜儻。”末了還佐以歡快的江南小調“我們倆划著船兒採楊梅呀採楊梅……”

別說,這扭捏的女聲倒學得幾分像。只是,那日這鷯哥在架子上歡騰撲稜著自娛自樂之時,恰逢那灶廚師傅初上門。一時叫我幾分尷尬。幸得那灶廚師傅只是淡淡瞧了它一眼,並未多言,似乎也並未放在心上,日後給我們母子二人做菜時還不忘捎帶給這鷯哥餵食,倒也不計前嫌,將這鷯哥喂得毛色鋥光發亮、體態膘肥。

將湯圓安頓好後,我想了想,終是拾了道越過垂花門向後去那外宅灶房所在,但見灶房炎炎中一人正坐於遍地瓜果菜蔬之間,纖長的手捻了簇青翠在看,眉宇間霽月浮雲疏疏朗朗,那姿態氣韻不免叫人聯想到園中一倚欄雅士在攀枝吟詩,實則細細一看,此人指間青翠不過是株水芹菜,實在與那些陽春白雪的銀杏楊柳沒丁點關係。

一旁灶頭上擺了些零星飯菜,紋絲未動。那人轉頭對我微微一笑,齒若編貝,“你來了?”

分明是一件俗之又俗的圍裙,系在他身上卻有種別人學不來的出塵韻味,連帶著一旁地上笨拙的冬瓜土氣的大蔥都一併與有榮焉雅緻起來,仿若可與那荷塘月下的芍藥柳榕競相媲美。

我一時愣了愣,直到瞧見他明眸中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