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4/4頁)
章節報錯
雖然能夠達到實現社會和諧、減少衝突的目的,但是人們喪失的慾望與自由過多,人們不能有幸福生活,這樣不合道;必須掌握好社會和諧與人們自由的平衡問題,以實現社會幸福最大化為目的。道德與法制有個適度問題,以最大多數人實現最大欲望與自由為適度,以最大多數人實現最大幸福為適度。
道德與法制為人類社會提供秩序
人類社會不能生活於混亂之中,所以必須用道德與法制規範人們的行為,人類歷史上所有道德的、法律的社會革命,都不過是以新道德規範代替舊道德規範,以新法制規範代替舊法制規範,並不是廢除道德、廢除法制,讓人們生活在無道德、無法制的社會之中,使人們可以相互傷害,可以相互殘殺,而沒有任何約束與管制。道德與法制提倡和諧行為,允許小衝突,不允許大沖突,為人類社會提供了秩序,道德與法制是人類社會存在的基礎。
道德與法制隨著時代改變
道德與法制是變化的、移動的,道德與法制的內容是變化的,道德與法制的形式是變化的,同質的道德或法制的水平是移動的。道德是統治者的主觀概念,因為統治者目的的不同而不同。道德在君王那裡永遠沒有標準,道德規範以君王意志的改變而改變。對君王有利的道德信條,弘揚之、增補之;對君王有害的道德信條,廢止之、刪除之。時代不同道德體系就不同。法律是一個體系,處於不斷制定修改變化之中,不同條款之間可能相互矛盾,完全遵守法律做不到。道德也是一個體系,處於不斷制定修改變化之中,不同道德準條之間可能相互矛盾,完全遵守道德做不到。
道德與法制是一種頑強力量
因為它已經長久滲透到人們心靈深處,成為人們思想基礎和思維方式,從而指導人們行為。所謂社會人,實際上就是傳統文化人,社會造就人,就是文化造就人。文化是社會的神經,社會的神經造就著社會人的神經,人們以社會人的神經感知社會,以社會人的神經與他人交往合作。
道德與法律是風俗的基礎
道德與法制經過長時間地實行,人們就會不知不覺地自然奉行,即成為社會風俗。在平常事務中,社會風俗使人們無需思考、無需判斷,沿用習慣為人處事,心理怡然、行為暢順。社會風俗一旦形成,則就不容易改變,改掉舊的社會風俗,接受新的社會風俗,需要較長的轉變、適應時間。
法律是道德的內涵,道德是法律的外延
法律是保守的,法律規範給人們最寬鬆行為刻畫了輪廓,法律基於社會最大利益和社會秩序穩定性,法律矯正或者制止人們偏離道德規範過大的行為。法律是統治階級意志體現,法律以強制力推行,以剝奪生命,限制自由,剝奪物質利益,輿論遣責等方法實行。道德是統治階級意志體現,道德基於社會最大利益和社會秩序穩定性,道德矯正或者制止人們偏離道德規範不大的行為。道德以教化誘導方式推行,以輿論遣責方法實行。法律體現統治階級核心意志,道德體現統治階級寬泛意志,二者都由統治階級規範並修改。沒有法律保障的道德不可靠——沒有法律保護的道德,不容易教化與推廣;沒有道德基礎的法律沒有合理性——沒有道德基礎的法律,不容易實行。道德的教化在先,法律的懲罰在後。
份內仁義道德,份外仁義道德
自己正常的為人處事,或者職責範圍內的事務,涉及到的仁義道德,稱為份內仁義道德。份內仁義道德是自己心理上的義務,必須按照自己心理認可的尺度履行。如果履行得不足,則心理上就會有內疚感;如果履行得過分,則心理上就會有吃虧感。因此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