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來商量著廢掉現任太子,這不是扯淡嗎。
關於所謂的仁壽宮變還有有個最重要的的問題就是楊堅是被殺的,還是自然死亡的。這在史學界一直存疑,而楊素與張衡一直被支援楊堅是被殺的人認為是兇手。
第三十七章 歷史真相(二)
先看楊素,楊素臨死之前,楊廣派御醫每天來探視,位極人臣的楊素知道皇帝楊廣的用意,便停了藥,臨死之前對弟弟楊約說:“我豈須更活耶”。意思是我難道要繼續活下去嗎?而薛道衡對於楊素之死也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豈若是乎!”根據楊素臨死前的這句話,以及薛道衡的話,後人因此推測楊素是自知參與弒君,罪孽深重,所以心虛。這種推論怎麼看都有點牽強,楊素一生以嚴酷著稱,他為將為臣雖然立下無數功勳,但是卻也做了不少壞事,直接與間接害死過很多人命,即使是臨終懺悔,所懺悔的也未必是指弒君之事。還有楊堅臨終的時候無論是爵位還是官位楊素都已經是無法再升的了,已經位極人臣的他有必要去殺楊堅來向楊廣邀功嗎?
再看另一個張衡,前文提到了他,他算得上是楊廣的絕對心腹。按照史書記載,張衡是楊廣派去直接控制楊堅的人,後來楊廣登基即位後,又被楊廣所殺,臨死之時說“我為人作何物事,而望久活!”有人據此認為楊廣是為了殺人滅口,而張衡的遺言也暗示似乎是因果報應,暗示其弒殺楊堅。但是仔細分析,張衡之死已經是發生在大業八年,如果是為了殺人滅口,應該是儘快痛下殺手,不必等到八年之後吧。而且,在楊廣登基之後,張衡便被委派去修建汾陽宮,在大業五年楊廣臨幸汾陽宮之時,甚至一度想要提拔重用張衡,此後又被派往修建江都宮。楊廣即位以來,對張衡還是很信任的,多次委派各種大型工程的建設。而張衡被貶甚至被殺,是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的,在修建江都宮的時候,有人舉報殘暴不仁的宮監,張衡把訴狀直接遞給了宮監,後來舉報人懷恨在心,又全盤告訴了來此檢查的禮部尚書楊玄感,楊玄感因為與張衡有家仇,便在楊廣面前誣陷張衡,說張衡為死去的薛道衡感到不平。楊廣憤怒之餘想處斬張衡,但沒痛下殺手,直到張衡的小妾再次舉報張衡對皇帝不滿,這才招致殺禍。顯然,張衡被殺,是另有原因,並非是楊廣的殺人滅口。
有趣的是後來李淵入主關中後,為張衡平反,諡號為“忠”。李唐王朝是尊崇楊堅貶低楊廣的,如果張衡真的參與謀殺楊堅,給他“忠”的諡號不是矛盾嗎?
其實關於這件事更接近真相的就是《隋書·高祖本紀》的記載了,而隋書的其他列傳的那種模糊且藕斷絲連般的記載是因為唐初史官為了抹黑汙衊楊廣進行的某些塗改和編撰,這也能解釋為什麼相同的事件在同本書的不同地方有著不同的記載了。
至於其他書籍的記載那都是沒法相信的,就算是正史的《資治通鑑》也是沒有可信度。
《資治通鑑》中對於這事的記載主要都是援引《大業略記》與《通曆》的材料。但是這兩本書,卻都是小說性質的,是經不起考究的。《大業略記》中把強姦案的主人公陳夫人,換成了蔡夫人,他連主人公是誰都搞不清楚,還談何可信度?同樣還有其他諸多錯誤,比如楊堅的發喪日期,將二十一日發喪誤作十八日。而兩本書對於死亡時的情況,各執一詞,而且極盡文學渲染。《大業略記》說“召左僕射楊素、左庶子張衡進毒藥”是毒殺的辦法,而在《通曆》說“令張衡入拉帝,血濺屏風,冤痛之聲聞於外”這裡有說是拉殺,而且血濺屏風,楊堅的呼喊聲都傳播到了宮外,既然是陰謀,又怎能如此血腥,殺喊聲震天又如何是陰謀?事後又如何做到秘不發喪呢?
而在隋末農民大起義中,很多起義軍,都打出反隋旗號,但是卻沒有一個起義者給楊廣安上弒父的罪名。如果楊廣真的弒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