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那是送死去了,便紛紛到皇上的面前說黃經臣的‘好’。梁師成也覺得他對自己是個威脅,留在宮中說不定哪天把自己的位給篡嘍,正巧皇后也跟他打了個招呼,想讓黃經臣出宮照顧兒子,他便做了個順水人情,把這個六十的老頭又送回趙檉的身邊了。
趙檉聽完不禁好笑,這些人真是恨自己恨透了,為了自己的私利全然不把國家的利益放在心上。經略制置使外高權重,是維繫一方安危,關係到國家安全的職務,按說這個官不是隨便是個人就能當的。他必須有豐富的從政經驗,並且習熟邊事,才智過人,能夠妥善處理突發事件,堅決執行好中央的政策這些硬條件外,還要知人善任,威名遠播,能夠協調處理好內外方方面面的關係這些軟條件。而趙檉自認為除了惡名遠播這個條件外,自己哪個也不夠格,可這些人就敢拿國家的利益開玩笑,讓自己這個一無經驗,二無資歷的小屁孩去當主政一方的大員,也許他們真以為是‘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會打洞’!
趟過一條河,又遇一道江,趙檉改編親衛隊又遇到了麻煩。宋初為了防止武將造反,嚴禁武官徵募親兵,可是在後來的戰鬥中,主官因為無親兵護衛,在戰鬥中頻頻陣亡,基於這種現實,歐陽修上奏皇上後,得到准許,武官可以配備一定數量的親兵,但是制置使也只可徵募一百五十人。
到如今寬鬆了點,可制置使這級別也只允許有一個指揮的親兵,就是當年李憲徵西使想將自己的牙兵換成禁軍都得不到准許,也難怪趙檉的親軍到現在還是隻有編制沒有軍餉,國家只是區域性的承認。
趙檉的打算是最少也得有二千人的基幹部隊才能滿足參加大兵團作戰的要求,如果只有一個指揮不過五百人,也就能打打游擊,敲敲邊鼓,根本無法形成兵力上的優勢,給敵人造成威脅,更不要說獨立作戰了。
對於王爺的這個要求,別說派下來的兵部官員,就是王黼等人也不敢做主,只能開會研究可行性,蔡京一聽冷笑著揶揄了他們一番,這麼簡單的問題都解決不了,還想篡老夫的權,做個加法不就解決了。
燕親王本來就有一個指揮的護衛,現在是西北諸路經略安撫制置副使了再加一個指揮的親兵,他還兼著河東路的正使呢,還可以加一個指揮,差一個更好說,皇上不是有旨讓他從四上軍中選一個指揮的精銳為親軍嗎,不正好四個指揮兩千人嗎!
再說了,指揮也是有大有小的,三百人叫一個指揮,八百人還叫一個指揮,他兩千人你上報一個指揮,稍加變通不就完了。薑還是老的辣,王黼等人一聽,臉一下紅到了腳後跟,自己跟人家一比還是嫩多了!
幾個人趕緊寫了個情況彙報,送到了皇上面前,趙佶一瞅連夲兒都沒打立刻就批了,還在二上邊加了一橫,自己兒子的安危是第一位的。王黼等人看了都是暗自慶幸,多虧燕親王要的是兩千人,要是一千人,皇上給他加上一豎,就成了一萬人啦!
第八十二章 整軍
澶淵之盟的訂立之後,北宋統治者的政治指導思想發生了重大轉變,守內虛外的政策逐漸形成,統治者的政治目光注視著“內患”,國防策略由積極進攻一變而為消極防禦,再變成屈辱求和。再加上北宋政權政治上的日益保守和**,導致了軍政廢弛。從此,禁兵的發展走上了一條冗兵冗弱的道路,最大的特徵就是兵額急劇上升。
大批新召募計程車兵,既未經戰爭鍛鍊,又缺乏必要的訓練,加之生活環境惡化,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素質低劣。應募人員之中,有一般農民,四方不逞之民,失職獷悍之徒,無賴奸滑之人,遊手無籍之輩,素質低下。宋王朝為了防兵變,朝廷對待禁軍士卒,採取的都是厚養和姑息政策,一旦應募成職業兵,則終生安佚而享豐腴,想盡辦法減少對他們的刺激。正是由於這種養兵制養成了士兵驕惰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