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拴在了靠近丘陵的那一邊。

訓練場的大部分都被清空了出來,在中間位置樹立了十六個大大的靶子。

靶子有兩種,一種是五尺高,一尺半的寬度,其形狀和一個站著的人差不多的那種。

第二種靶子則是比較大,也比較複雜,裡面是用木頭搭成的架子,外面則是蒙的布,布的上面畫了人,裡面用木杆二根,用繩子把邊兒給縫上,然後在四角則是用釘子釘緊以固定。整個靶子高八尺,面闊兩尺,整個形狀就像是人騎在馬上一樣。

每一種靶子各有八個,依次排開,每一個相距為五步。

而士兵們便站在距離靶子大約九十步之外的所在,按照各自所屬的都,排成三排佇列,站得整整齊齊。

在測試之前,董策先讓他們演示了一番正步走,左轉身,右轉身之類的動作,見眾人並未落下,這才是滿意的點點頭。

這些時日馬上功夫訓練的較多,可是這些步戰的基礎董策也希望他們還記得清楚,免得將來還要拾起來。

然後考校正式開始。

關於如何考校軍兵的射術,在戚繼光的《紀效新書》和《練兵實記》中早有記載,也不需要董策多操心,只需要按照其中說的來就成。董策很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若是論對這方面的瞭解在,自己是絕對比不過行伍數十載的戚少保的。而戚少保文武全才,更是少有的能把練兵的心得絕不為過,只是明末實在是太過於**糜爛,以至於想要按照其上的方法練兵都成了一種奢望。

正所謂北方之習,最重於射,但射不在圖中。

按照《練兵實記》中的法子,董策把射手分為三等。

能扯弓射重箭,又去得平,又去得遠,又多中,中必深入,此超等射手,不可以尋常待也。

射得不遠而平,開硬弓發重箭,能中者二等也。

射得遠而不平,箭輕弓軟多中者,三等也。

建奴及昔日縱橫沿海各省之倭奴之箭,射程都不遠,原因是箭重,箭重則威力就大,一旦人被射中便不可當。而且抵近了射,射速也極快,幾乎是那邊弓弦嘣的一聲響,這邊人就被射死了。

超等射手和二等射手那自然是不必說,幾乎是百發百中無虛弦的,而且射速也快,威力也大,射程也遠,射的也深,發揮更是極為的穩定。

三等的射手中又分為九等。九中者,準超等。八中者,準上上等。七中者,準上中等。六中者,準上下等。五中者,準中上等。四中三中者,準中中等。二中者,準中下等。一中者,準下上等。不中者,準下中等。不知者,準下下等。

所有人都拿著步弓,腰間掛著箭壺,裡面攢滿了長長的羽箭。

董策手裡的弓箭還是很多的,差不多足夠這四五十號兒人一年用的了。

他策馬在一邊,手裡拿著一個小小的藍旗,掃了眾人一眼,上下揮了揮,王通便是扯著嗓子喊道:“忠字都,出列,向前十步,準備射擊!”

“是!”

第一排的十六個人齊聲應是,向前正對著自己那個靶子大步走去,走到距離靶子大約八十步的距離停下。

他們都已型的明弓步戰弓。

明弓和清弓有很大的不同,相比起清弓粗大的梢,明弓的梢要小很多,屬於兩段反曲弓臂,大反曲帶墊短稍,而清弓則是一段反曲弓臂,大反曲帶墊長稍。明弓的弓弦也要比清弓的短不少,整個體型看起來要小得多。

相對於清弓,明弓的效率更高,回彈和減速更快。清弓則是為了抵近了發射重箭,增加殺傷力,而犧牲了效率。

他們的弓董策曾經拉過,按照後世的標準,差不多是一百二十磅左右的拉力,換成這個時代的單位就是九十斤左右,屬於明弓戰弓裡面的中等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