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部分(第4/5頁)
章節報錯
:“《禮記》第四十二篇題為《大學》,開篇便曾提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大公子世仁親民而又明德,護衛幽州不受四方之敵侵犯,如今又極力促成燕京大學之創立,實乃天下讀書人之楷模!”
劉和雖然沒完全聽懂韓馥這一番掉書包的話到底有何深意,但他卻聽出來老韓這是在當眾誇讚自己,於是趕緊站出來躬身行禮,口中連稱“韓大人謬讚,小子愧不敢當!”
大家對於劉和這中謙遜謹慎的態度很滿意,於是紛紛誇讚他,似乎劉和越是表現的謙虛,得到的讚揚就會越多。
雖然修築這所大學會耗費幽州不少的人力財力,但劉和知道這筆“買賣”絕對是隻賺不賠,而且是大賺特賺。
姑且不說大學建成之後,今後可以為劉和提供大量人才,單就是他主導建學的這個舉動,就能為劉和的聲望加上很多分,更不要提這所學校今後研究出來的新技術會給大漢造多少福。
劉和知道中國古代的高等學府與西方的學院相比,差別究竟在哪裡,所以這所由他主導的學府將來一定會按照他的意志來開設教學科目,培養社會真正需要的人才。
大漢的各級官辦學校,以培養治理內政的仕人和從事文化教育的文人為主,學科主要以單一的儒家經學為主,在自然學科方面十分缺乏,劉和在學校中設立了格物院和實驗館,目的就是要大力提倡和鼓勵自然學科的發展。
劉和不是大哲人,也不是大思想家,他是一個實用主義者,他只知道坐而論道解決不了大漢的邊患,解決不了大漢內部的分裂,更解決不了老百姓的吃飯問題。
與其從早到晚的思索人為什麼來到這個世界上,人活著的意義是什麼這些永遠也沒有標準答案的扯淡問題,還不如讓徐嶽這樣的數學家多研究有一些算數幾何方面的難題,讓馬均那樣的發明家多設計一些實用的工具,讓白紙一樣的年輕學子多學一些自然科學知識。
燕京大學奠基之日,劉和收穫無數聲望。(未完待續。。)
第二四零章 盧植大事不糊塗
冀州牧盧植是一位能力出眾、經歷十分傳奇的人物。之所以這麼說,這跟他跌宕起伏的人生有莫大的關係。
盧植字子幹,幽州涿郡涿縣人,跟大耳劉是地道的同鄉,跟公孫瓚也算得上幽州老鄉。他是當世著名的經學家,與享譽四海的大儒鄭玄為同門師兄弟,門下子弟有許多人;他又是一代名將,與皇甫嵩和朱儁齊名,曾經官至北中郎將和尚書。
在盧植去世之後,他的家族後來成為中國古代著名的四大家族之一。三國之後,涿縣被改名為“范陽”,故而涿縣盧氏又被世人稱之為“范陽盧氏”。盧植之後的一千八百多年,范陽盧氏代代出英才。僅從魏晉到唐代,正史記載的盧姓名人就高達八百多位。其中,有宰相、尚書、刺史、太守、郡守等百餘人。清代道光年間的兩廣總督、涿州人盧坤,是盧植的嫡系後裔。海外盧氏宗親中,有韓國的兩任總統盧泰愚和盧武鉉。
三國時代,英雄豪傑輩出,但能給家族後世留下如盧植這般深遠影響的人物,不過滎陽鄭泰、鄭渾兄弟兩個,至於其他諸如王允、崔琰、崔州平等五姓七望中的人物,並非興盛宗族的始祖,只是將祖上的名望沿襲了下來而已。
如果不是劉和的干預,那麼此時的盧植已經被一抔黃土埋在了地下,根本沒有今時今日東山再起的風光無限。
當初洛陽政變時,何進被殺,董卓進京,掌控朝政。董卓意欲廢黜少帝劉辯,擁立陳留王劉協為帝,便召文武百官商討,朝中無人敢言,唯有盧植獨自一人站出來大聲反對。董卓大怒。下令將盧植處死,被董卓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