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都知道”的意思是說,反正就那樣,沒有什麼超乎想象力的東西會發生在相聲這門“藝術”身上。就好像你早上來到一個國營早餐鋪子裡,那就意味著你來之前就已經接受了必須吃火燒、油條、豆漿的現實,這鋪子裡只賣這個,要想得到廣東早茶極富創造力的五花八門的驚喜,這裡沒有。

藝人是什麼?我們好像已經忘了。或者說,很多年已經不時興這個詞了。現在時興的是“演員”、“明星”、“藝術家”、“著名演員”、“著名藝術家”、“大明星”、“大腕”……藝人這個詞在當下語境裡顯得過於含糊,不夠響亮,是打把式賣藝的“藝”還是藝術的“藝”?聽著讓人感到“寒磣”。在很多年以前,藝人也確實是一個苦出身的行當,打小苦練技藝,在不斷賣藝的過程中成名成家,沒有誰半路出家能成“藝人”的。藝人,這個捨身的行當,在這個速朽的時代裡,哪裡還能時興?

有人說了,相聲不是已經“新”了嗎?我們也在創新啊。郭德綱說得好,“好比廚師炒菜,你可以發明新的菜,但最起碼你得知道什麼叫炒勺,哪個叫漏勺,你拿著痰桶炒菜說是革新,那他孃的誰敢吃啊”。

相聲二十多年的“新”歷史,就是一個慘不忍睹的“痰桶炒菜”史。尤其是在電視化了以後,相聲從了娛樂圈的良,聲音藝術拜服於強大的影像媒介威力,相聲“藝人”紛紛成為“演員”,拋棄了小劇場的民間生存,徹底放棄與臺下互動的即興語言盛宴,相聲的生命力從此衰竭。關於相聲的衰竭,在郭德綱出現之前,有一個最便宜的自我安慰說,“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多彩”。

所幸,在天橋的犄角旮旯裡,突然有一個相聲藝人郭德綱還魂了。在這個出奇年輕的相聲藝人看似暴得大名之際,天下忽然熙熙而來,像看任何一個在這個時代一夜成名的“超女”那樣,把他當作流行時尚的一種。既然是時尚,就可能過時,所以就要趁早趁熱來。

但是這個郭德綱他怎麼看都跟別人有點不同。在他忽然莫名其妙紅火之前,他在北京的茶樓裡已經孜孜以求了十來年。不僅如此,在十年前的十年前,當他還是一個不到十歲的孩子時,就已經在天津衛苦練相聲技藝,並且十分清楚,相聲就是自己的命。

郭德綱不僅還魂,還帶著前世今生的一部血淚史。就在郭德綱忽然成為全國雜誌的封面人物時,天津師父楊志剛忽然現身,揭開郭德綱曾經偽造領導簽名報銷數千元裝修款的過往。關於這段過往,郭德綱稱自己因此含恨離津,在北京忍飢挨餓數年,才找到自己在相聲門裡落腳的地方。郭德綱在天津的學藝歷史因為楊師父這次並不愉快的訊息釋出得見天日,而他和天津相聲門的恩恩怨怨也浮出水面。

像這樣的血淚史,在這個和諧盛世裡已經很少看見了,一個三十出頭的相聲藝人身上竟然揣著,實在令人詫異。它對於我們的價值,並不只是一個跌宕起伏的傳奇。事實上,它好像忽然揭開了相聲門裡的一角,讓我們不禁想窺看,這血淚史究竟是郭德綱自己的,還是相聲的。一個相聲藝人,他在相聲門裡要想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名成角,究竟需要什麼樣的付出。

而這些,也許比坐在舒服的電視客廳裡,感嘆如今是電視時代了,相聲不中用了,郭德綱挽救不了相聲了,如是等等,來得有價值一些吧?

所以,本書遍訪相聲界各階層人士,把相聲的生存狀態和相聲門裡的法則做了一個真實的梳理。透過這次梳理,有心人也許能看到我們真實的相聲和真實的“郭德綱們”。而我們的“郭德綱們”,究竟怎樣才能夠不再總是“戧著茬兒”地生存?相聲,能不能成為我們生活藝術的常態,而不是變態?這些問題,只能留待“郭德綱們”去解決了。

郭德綱:從沒指望登上多高的廟堂

郭德綱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