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他只有33歲,卻精通很多相聲段子,他有很多忠實的“鋼絲”,有的人只為聽他的段子不遠千里跑到天津;每週五,他都會在北京天橋劇場演出兩場,場場爆滿。
郭德綱在北京的相聲演出已經堅持了10年,他經歷過1個觀眾的尷尬,也正在不斷重複著返場十幾次的火熱,有人說,是他讓相聲又有了新的希望;也有人說,是他讓傳統和現代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樑。而他之於中國相聲界真正的貢獻,在於一顆執著而熱誠的心。
從1996年開始,當我們都還在從電視、廣播裡瞭解相聲藝術的時候,郭德綱就開始想到要讓相聲迴歸劇場。因為他覺得傳統相聲節目有40分鐘一段的,有50分鐘一段的,任何一個電視臺和電臺都不可能給相聲這麼長的時間,這麼大的載體,這也不是在電視上可以反映出全貌的。所以郭德綱認為相聲必須回到劇場,否則相聲就要徹底滅亡了。當時,他們在北京幾個大的茶館、茶藝館聯合了一些老先生和相聲界一些真正懂相聲的演員,包括現在的一些大腕來嘗試相聲迴歸劇場的演出。
剛開始的時候賠了很多錢,在廣德樓演出的時候,因為當時觀眾不多,可是場地要錢,請演員要錢,包括天津一些演員來回的路費和演出費用,還有一些老演員等,一個月賠###千元是很平常的事情。但是這麼多年來,郭德綱和“德雲社”培養了一大批相聲觀眾,而且挖掘上演了六百多段節目,這在全國是任何一個演出團體都沒有的。
但“德雲社”和天津還不一樣,天津是挖掘後原汁原味地上演,而“德雲社”是去糟粕。比如,《賣麵茶》的相聲,是說早些時候家裡很窮苦,家裡對面住一個推事,推事現在叫律師,好多人都不懂了,郭德綱和“德雲社”就把它與現代語彙結合起來演出。還有傳統段子《打白狼》,他們改成了《西征夢》,是說袁世凱當大總統的時候,河南一帶白狼作亂,老說法是“昨天去見袁大總統”,這不符合實際,觀眾聽不習慣,他們就改成“西方恐怖主義作亂”。
郭德綱他們這樣改最大的特點就是不斷脈,不胡改亂改,事實證明,他們的做法是得到觀眾認可的。郭德綱現在已經有了鐵桿fans,郭德綱走到哪他們跟到哪,郭德綱在天津週末大戲場搞專場的時候,北京有三四百人冒著大霧趕到天津觀看演出,甚至有三個觀眾堵在高速公路上了,沒辦法,就“高速”騎腳踏車趕到天津。而最遠的有從珠海坐飛機過來的、從吉林開車過來的、臺灣人在網上聽完後特意來內地聽的。
面對觀眾如此厚愛,郭德綱有自己對於觀眾口味的理解,郭德綱說:“舊社會的時候,說相聲的人就是為了討生計,家裡沒飯吃了,所以出來擺個攤說段相聲,把人逗樂了就會有人樂意給錢,一天的飯錢賺到了。但是如今呢,相聲作品一定要帶有教育意義麼?難道說你叫上朋友去聽相聲時會說,‘走,咱們去受次教育吧’。怎麼可能呢?也就是說,相聲作品不需要多麼高深,多麼有思想,可樂就行。我認為相聲是左手拉右手的關係,就是我弄了一個笑話,讓朋友來看,朋友哈哈一樂,我就很滿足了。我的目的是讓觀眾歡笑,如果觀眾自己能悟出一些東西,這是觀眾的事情。”
郭德綱的相聲作品有個最突出的特點,就是體現小人物的生活,這就是郭德綱的創作定位,他說:“我就是普通人,我也經歷過很長一段艱苦的歲月,我很瞭解那些生活在社會中下層的小人物的心態,所以我的相聲更多的是為普通人服務。我也沒指望,我的相聲能登上多高的廟堂。”
然而,對於相聲目前的不景氣和麵臨的困境,郭德綱發出了這樣的感慨:“出一個相聲演員太難了,也許一百個人裡有一個京劇演員,一百個人裡有一個歌手,一千個人裡才能出一個好的相聲演員。演員要有天賦、有興趣,第三要能用功,三者合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