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公既然如此說,那便遵守此條前面的內容,後面可以略過不提。”

陳逸代表劉和與曹操達成了三條戰場條約,看似有些自縛手腳的味道,但這正是劉和想要為後世樹立的交戰標準。雖然戰爭與文明天然是一對敵人,戰爭爆發之時,便是文明遭受毀壞之日,但劉和還是希望透過自己的努力,減輕戰爭對於文明的毀壞程度。國人動不動就喜歡來個幾萬人甚至是幾十萬人的大坑殺,又或者到處放火焚燒房屋田地,這種毫無顧忌,有違人性和天道的野蠻行為,實在不值得提倡和發揚。

陳逸臨離開昌邑之前,還提議曹操不妨將一些年輕計程車子送往薊城求學,讓他們可以在戰爭時期不受影響,安心讀書。曹操對此提議不置可否,但等陳逸離開之後,卻讓人在兗州和豫州選出了五百士子,其中還包括了自己的兒子曹植,一起送往北方躲避戰事。

陳逸這邊完事的時候,前往襄陽會見劉表的人也差不多完成了劉和交給的任務。

前往襄陽見劉表的說客,是位宗室人物,名叫劉廙。劉廙,字恭嗣,南陽人,為長沙定王劉發的後人,他跟劉表和劉璋等人的身份相似,都是漢室宗嗣,雖然因為支系遠了,但好歹也算劉氏一族,所以見了劉表之後,很多話都可以放開來談。

劉廙先是向劉表仔細介紹了一番劉和推行新政的計劃,同時也強調了劉虞父子在洛陽善待宗室的做法,然後問劉表對於推行新政的態度。劉表牧守荊州多年,政治智慧自然不低,他知道劉廙問自己關於推行新政的態度,其實就是在問願不願意將手中的軍權上交中央。

劉表略作思索,回答劉廙說:“對於大元帥在洛陽準備收攏各地兵權的做法,我個人是理解和認同的。然而,各地的情形不盡相同,比如荊州,因為南北跨度遠達千里,加之境內有五溪蠻和眾多異族部落,若是我馬上將兵權上交給朝廷,只怕朝廷還來不及重新調整部署,各地就要亂起來。再者,江東孫氏和益州劉表一直對荊州虎視眈眈,我若是交出兵權,只怕旦旬之間便有殺身之禍。”

不管劉表是否真心,他說出的這番話卻是讓劉廙不好反駁。劉廙這次來的主要目的是勸說劉表在劉和跟曹操交戰的時候不要支援曹操,保持荊州的穩定即可。他婉轉地提醒劉表說道:“你我都是劉氏後裔,維護漢家河山的統一安定責無旁貸,太傅和大元帥皆非猜忌之人,他們希望你能獨善其身,盡力維持荊州目前安定祥和的局面,莫要再與其他人暗中勾連。待到日後解決了各地擁兵自重的軍閥之後,彼此也好相見。”

劉廙這些話中隱含的意思是在警告劉表,劉和允許他暫時不將兵權上交,但前提是不要與曹操和孫堅等勢力暗中勾結,與中央朝廷進行對抗。如果劉表遵守這條約定,那麼日後劉和掃平了各路勢力之後,大家還能坐下來好好談一談收編的條件,總之不會虧待了劉表一門。如果劉表陽奉陰違,這種事情終究是隱瞞不住,那麼劉和說不得就要跟劉表徹底翻臉,那樣的話,一旦荊州被攻破,劉表一族的下場就會是另外一種結果。

如果此時翻開大漢的疆域圖,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劉和控制的勢力已經將曹操控制的兗州和豫州三面包圍,僅剩南面靠近長江的一面開了口子。而盤踞在南陽一帶的劉備則夾在劉和與劉表、曹操之間。

劉和想要收歸天下兵權,首先需要解決的便是近在咫尺的曹操,而遠在益州和江東的劉璋、孫堅勢力暫時還能安生兩年,唯獨與曹操靠在一起的荊州劉表是個變數。如果劉表大張旗鼓地支援曹操,與曹操結成攻守同盟,堅決反對朝廷收歸地方兵權,那麼劉和就要做好兩線開戰,甚至是三線開戰的準備。

一線,在兗州四周對曹操開戰。

二線,在南陽附近對得到劉表支援的劉備開戰。解決了劉備之後,順勢南下攻打襄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