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2/5頁)
章節報錯
次來到莫高窟,又以500兩銀兩向王圓籙購得了570段敦煌文獻。這些藏品大都捐贈給了大英博物館和印度的一些博物館。大英博物館現擁有與敦煌相關的藏品約1。37萬件,是世界上收藏敦煌文物最多的地方,1908年,法國考古學家伯希和在得知莫高窟發現古代寫本後,立即從迪化趕到敦煌。他在洞中揀選了三星期,最終以600兩銀兩為代價,獲取了1萬多件堪稱菁華的敦煌文書,後來大都入藏法國國立圖書館。1909年,伯希和在北京向一些學者出示了幾本敦煌珍本,這立即引起學界的注意。他們向清朝學部上書,要求甘肅和敦煌地方政府馬上清點藏經洞文獻,並運送進京。清廷指定由甘肅布政使何彥升負責押運。但在清點前,王圓籙便已將一部分文物藏了起來,押運沿途也散失了不少,到了北京後,何彥升和他的親友們又自己攫取了一些。於是,1900年發現的五萬多件藏經洞文獻,最終只剩下了8757件入藏京師圖書館。王圓籙藏匿起來的寫本,除了賣給斯坦因一部分以外,其他的也都在1911年和1912年賣給了日本的探險家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1914年,俄羅斯佛學家奧爾登堡對已經搬空的藏經洞進行了挖掘,又獲得了一萬多件文物碎片,目前藏於俄羅斯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近代,除了藏經洞文物受到瓜分,敦煌壁畫和塑像也蒙受了巨大的損失,目前所有唐宋時期的壁畫均已不在敦煌。伯希和與1923年到來的哈佛大學蘭登·華爾納先後利用膠布粘取了大批有價值壁畫,有時甚至只揭取壁畫中的一小塊影象,嚴重損害了壁畫的完整性。王圓籙為打通部分洞窟也毀壞了不少壁畫。1922年,莫高窟曾一度關押了數百名俄羅斯沙皇軍隊士兵,他們在洞窟中煙熏火燎,破壞不小。
決心挽救敦煌,不是一件小事,首先最讓人感到無奈的是,你絕不可能依靠國家的力量來挽救敦煌,因為這個時期的人們並不知道什麼叫做“文化財富”,在他們看來耗費大量銀錢去補救一個都是些破舊泥玩意兒的佛洞,這叫敗家。就是虔誠向佛的老佛爺也不會答應的,有那些銀子再蓋一個寺廟不就行了,那些偏遠又破舊的石窟有什麼值得的,還是你捨不得新建一個佛寺?至於保護古蹟之類的說法,在清朝人的眼中,更是無稽之談,古玩在清朝人眼中指的是盛唐的花瓶、漢朝的玉,這才叫品味,至於落魄石窟裡的泥人,那叫什麼東西?
藏經洞發現之後,王道士盡了最大的努力,做了他應該做的一切:首先,徒步行走50裡,趕往縣城去找敦煌縣令嚴澤,並奉送了取自於藏經洞的兩卷經文。王道士的目的很明確,就是為了引起這位官老爺的重視。可惜的是這位姓嚴的知縣不學無術,只不過把這兩卷經文視作兩張發黃的廢紙而已。 1902年,敦煌又來了一位新知縣汪宗翰。汪知縣是位進士,對金石學也很有研究。王道士向汪知縣報告了藏經洞的情況。汪知縣當即帶了一批人馬,親去莫高窟察看,並順手揀得幾卷經文帶走。留下一句話,讓王道士就地儲存,看好藏經洞。兩次找知縣沒有結果,王圓籙仍不甘心。於是,他又從藏經洞中挑揀了兩箱經卷,趕著毛驢奔赴肅州(酒泉)。他風餐露宿,單槍匹馬,冒著狼吃匪搶的危險,行程800多里,才到達目的地,找到了時任安肅兵備道的道臺廷棟。這位廷棟大人瀏覽了一番,最後得出結論:經卷上的字不如他的書法好,就此了事。
這就是清朝人眼中的敦煌至寶。
作者有話要說:
☆、必須做的事
明明知道你的所作所為會被人當做傻瓜,但你也不得不去做,因為你知道“不為”的後果。
敦煌經卷的存留就屬於這種必須要做的事情。
蘭馨決定先試探一下乾隆的心思。
“蘭馨,你這些天可沒進宮了,難道是樂不思蜀了?”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