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年前,李中正被流寇包圍在河南伊陽縣城就是這個狀況,有了前車之鑑,他必須為滿城幾十萬軍民官吏負責。

左守權表態可以提供軍糧但是隻能選擇供給沿江城池,因為這些城池能夠確保不失的可能性極大,否則不遠萬里海陸聯運到大明的糧食就有可能便宜了流寇。

如今的大明糧價奇高,而“華夏糧行”始終執行限價配給銷售,每石精米最高上限兩個半銀幣。

大明太多有良知的文官武將知道黃家十年如一日平抑糧價多麼不容易,幾千裡江海聯運難道不要成本嗎?倉儲損耗、搬運費用都不是小數目。

黃勝運糧食進大明是為了救活更多漢民,不是讓流寇能夠吃飽肚子有力氣禍害地方。

李中正認為這樣做比較符合實際情況,帶領軍民來到江邊就近吃糧成本小了安全性高了,可行!

明目張膽把大軍帶去江邊城池不可能,但是李中正可以巧立名目駐軍光州,這裡還是河南轄區,雖然不靠長江但是有淮河可憑,一樣可以水運糧食。

光州是江淮河漢間的戰略要地,李中正移師以這裡作為大本營無可厚非。

況且他僅僅是在這裡虛張聲勢設立名義上的大本營,只留三千人馬守城,發現賊兵大舉進犯立刻轉進漢口新城。

李中正知道賊兵發展迅猛,官兵漸漸地處於劣勢,儲存實力尤為重要,萬萬不能分散兵力讓闖賊各個擊破。

漢口是南王設立的屯糧城,背靠長江探險,大軍轉進漢口,軍民選擇留下協助守城又或者逃難出海都不是問題,流寇不管來多少人也無法圍死那裡。

因此他把真正的大本營設立在漢口,進可攻退可守就能夠立於不敗之地。

既然雙方都是本著儘可能解救老百姓的思維做事,當然不會患得患失,當天就開始撤離貧民,副將張修身帶領麾下三千騎兵又和左守權合作了。

老百姓大撤退,周王也不會留下,他動身南遷之時寫了摺子請皇帝恩准暫避光州,等局勢好轉後再回藩。

幾十萬老百姓撤離,開封城留給升職為開封總兵官的陳永福帶領一萬人馬守衛,需要吃飯的人少了,糧食問題基本解決。

況且他也沒有必要死守,發現賊兵勢大,可以選擇往南撤退到光州,賊兵圍攻光州也給他們,官軍接著往漢口轉進即可。

第七百四十三章:掩護軍民撤退

左守權再次來中原腹地的主要任務還是竭盡所能往沿海、沿江轉移漢人。

即便他們中大多數人不願意渡海南下,也要讓更多人能夠擺脫成為炮灰的宿命活下來。

左守權成功勸得李中正棄守開封南下後又去了南陽府,狠滑頭的南陽知府回鄉丁憂去了,現在是同知高智勇主事。

高家知道河南災害連年流寇不絕,擔心二公子的安危,把家裡的心腹家丁都派來保護高智勇。

高第的家丁裝備好武力值都不低,高家和黃家的關係太好了,三百餘家丁都是精挑細選經過“戰神”教官培訓。

高家這些年參與海運和海貿當然不差錢,給足錢糧配齊“南明”生產的裝備,因此這三百多人的質量不亞於“戰神”騎兵。

高智勇這十幾年做事兢兢業業,他痛恨建奴憎惡流寇,多次在河南跟流寇較量。

他親眼見到覺華島被建奴攻破後一萬餘軍民遭受屠戮的慘狀,從那以後他就暗下決心永遠不能放下武器任敵人宰割。

以高智勇的素質和家世更加不可能投降闖賊,勢必跟他們血戰到底。

駐守南陽的總兵官猛如虎也不是貪生怕死之輩,得到代理知府高智勇、唐王朱聿鏌的錢糧支援帶領麾下堅守城池,南陽也是大明藩王封地,是唐王藩邸所在,城池不小也很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