笙乖乖地回去改劇本,不但沒人議論,反而被看做習以為常。

隨著梅小青、王心慰、樂易玲的手握實權,劉家豪和李兆熊分別夫憑妻貴,而樂易玲則成了不少所謂青年才俊的追逐目標,但“高冷”是很容易傳染的,於是紛紛吃了閉門羹。

凡此種種,便能說明這個將來會被稱之為“女神”的現象是如何地深入人心了。

香江是個男權社會不假,但更信奉成功至上,因而各種奇葩的寬容比比皆是,奇女子、才女……時有登臺亮相。

原本時空裡,像施南生、林燕妮、白韻琴、狄娜、俞琤等為數不多的才女名嘴們,敢作敢為,被公認為香江才女,民間對其津津樂道之餘。產生的影響力隨之不容小覷。

所以。胡音夢在夢工廠的領導力。其強悍和穩固程度,不是外人能夠想象的,這裡面帶著幾分偶像崇拜的意味。

見蕭笙頂著修改劇本的壓力,也沒放棄對這次創作的熱衷,唐煥自然也要重視一番。

《武俠帝女花》,顧名思義,即用“武俠”包裝的“帝女花”,其是著名的粵劇戲寶。

在1960年代之前。粵劇在香江非常流行。當時演出主要集中在利舞臺、高升戲院、太平戲院及新光戲院等舊式戲院,一個星期裡差不多天天都有不同的劇目上演。

當時,粵劇不僅流行於廣_東、廣_西、香江、澳_門等地,由於很多中國人移民海外,以致美洲以及新加坡、馬來西亞的廣府華僑聚居地區,都有粵劇演出。

東南亞一帶更有一些世代相傳的粵劇藝人、固定的劇團、行會和演出場地,比如新加坡的“慶維新”,以及吉隆坡的“普長春”。

隨著電影的蓬勃發展,粵劇對觀眾的吸引力大為降低,但聰明人比比皆是。粵劇電影的藝術形式出現了,《帝女花》便被兩次搬上大螢幕。

第一次是1959年。任劍輝和白雪仙的版本。

第二次是1976年,兩人的弟子,雛鳳鳴劇團成員龍劍笙和梅雪詩的版本,由嘉禾出品,吳宇森執導,顧家輝編曲。

《帝女花》第一次被改編成電視劇,是1977年tvb拍攝的《民間傳奇之帝女花》,由黃允材、汪明荃主演,主題曲《並蒂花》由羅文、汪明荃主唱。

“當初tvb拍攝的《帝女花》,只是一部幾集的短劇,但觀眾反響出奇地好。”蕭笙自信滿滿地分析,“據我觀察,這個題材大有潛力可挖。”

唐煥不置可否地一笑,他記得原本時空裡的1994年,寶島的中視公司,也製作了一部電視劇《帝女花》,主演為趙雅之和葉童。

當時,趙雅之和葉童已經被《新白娘子傳奇》捧成了一對黃金組合,但也抵擋不住粗製亂造的拉黑,最終反響平平。

後來的2003年,tvb又拍了一部《帝女花》,有30點的平均收視率。

這個題材,確實如蕭笙所言,大有潛力可挖,而毫無疑問的是,香江出品最為正宗。

《帝女花》的內容,由史實改編而來,講的是長平公主和周世顯的故事。

《明史》記載:長平公主,年十六,帝選周顯尚主。將婚,以寇警暫停。

城陷,帝入壽寧宮,主牽帝衣哭。

帝曰:“汝何故生我家!”以劍揮斫之,斷左臂;又斫昭仁公主於昭仁殿。

越五日,主復甦。

大清順治二年上書言:“九死臣妾,局蹐高天,願緇空王,稍申罔極。

詔不許,命顯復尚故主,土田邸第金錢車馬錫予有加,

主涕泣,逾年病卒,賜葬廣寧門外。

民間傳說虛構為:長平公主於明亡後出家為尼,並學得一身武藝,是為獨臂神尼,並進行反清復明,並收呂四娘等人為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