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4/4頁)
章節報錯
“老先生活著的時候一心要推薦賢才,除掉卑鄙小人,至死都不懈怠,現在又用遺體來規誡我,真是一個無限忠誠的人哪!” 於是衛靈公馬上召見蘧伯玉,把他封為上卿,撤了彌子瑕的職。並把史鰌的遺體搬回到正廳上,完成了祭奠的禮儀才回去。衛國因此得以治理。史學家對史鰌給予了高度評價,讚揚他對國家忠心耿耿,直言敢諫,至死不衰的精神。
一門英烈真風采,俠之大者董安於
春秋末年,晉國國政把持在韓、趙、魏、智、範、中行六個正卿手中。六卿則左顧右盼,各懷腸肚,警覺地注視著周圍的風吹草動,只要有機會,都想削弱對方,從別人身上謀取利益。勢寡力弱的趙簡子,欲建一座城池作為自己的戰略據點,他將這個任務交給了自己的家臣董安於。董安於出身史官世家,先祖董狐,孔子稱為“古之良史”。他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成人後文韜武略,忠義仁愛。董安於審時度勢,將睿智的目光投向遠離其他五卿的太原盆地,在背靠龍山、面臨晉水、北依盂邑(今太原陽曲東北)、南帶梗陽(今山西清徐)的汾河西畔築建了晉陽城。城中的建築,以銅柱取代木柱,城牆由板夾夯土而成,牆骨選用丈餘高的荻蒿等植物主幹,泥土中摻和雞蛋、食鹽。這些都是春秋之際建築方面的一個創舉;使這座城池成為日後趙氏與其他五卿抗衡角逐的可靠後方和軍事堡壘。晉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7年),趙簡子向邯鄲同族趙午索要自己寄放在他那裡的500戶奴隸,準備充實晉陽。趙午雖然應允,卻遭到他父兄的反對。霸悍的趙簡子一怒之下,誅殺了趙午。結果,導致了趙午之子趙稷與家臣涉賓的邯鄲叛亂。依據當時晉國“始禍者死”的成法;晉定公隨即派遣籍秦率兵前往征討。同為六卿的範氏、中行氏,與趙午是姻親關係,便在暗中與趙稷結為同盟。董安於覺察到形勢的嚴峻,趕緊提醒趙簡子:“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先發制人。”趙簡子害怕擔當挑起禍端的罪名,沒敢答應。董安於的建議很快傳到範氏、中行氏的耳中,他們聞風而起,聯手擊敗籍秦的軍隊,又揮師向趙簡子撲來。趙簡子退守晉陽,堅固的晉陽城令來犯的範氏、中行氏束手無策。 就在範氏、中行氏兵圍晉陽之時,晉國的其他三卿出於各自利益的考慮,聯合向晉定公請命:嚴懲三個挑起禍亂的正卿,及早平息晉國內亂。嚐到一點勝利甜頭的範氏、中行氏真是昏了腦袋,竟然向晉定公發起反擊,一時成為晉國的眾矢之的,他們很快敗下陣來,倉皇逃往朝歌(今河南淇縣)。同年十二月,趙簡子回到晉都絳邑(今山西曲沃西南),得到晉侯寬宥,重新擔任正卿。晉國諸多有識之士,從這場禍亂的前前後後開始注意董安於。他們隱隱感到,如果董安於盡心竭力地輔佐趙簡子,趙氏遲早會獨霸晉國。留下此人,終歸是其他正卿的隱患。於是,勢力最大的智伯站出來給趙簡子施壓:“晉國法令,始禍者死。範氏、中行氏作亂,由你的家臣董安於引起。範氏、中行氏如今逃亡在外,也算受到了應有的懲罰,而董安於尚且逍遙法外。” 趙簡子左右為難:殺掉自己的肱股之臣,自然於心不忍;強硬對抗智伯,勢必殃及自身。就在他愁眉不展的時候,董安於坦然而言:“如果我的死能夠保全趙氏,換取晉國的安定,我又怎麼會吝嗇自己區區一條性命?”於是,他自縊身亡。 就是這樣一個忠肝義膽